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金朝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白话译文

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词句注释

  1. 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骤雨打新荷:曲牌名。本名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元好问此曲“骤雨过”三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故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
  2. 水阁:临水的楼阁。
  3. 海榴:即石榴,又名海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古代诗文中多以之指石榴花。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娇艳可爱。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
  4. 香罗:轻软的丝织品,此喻石榴花。
  5. 雏:幼鸟。
  6. 相和:相互谐调。
  7. 糁:洒,散落。
  8.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9.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10. 初过:刚刚过去。
  11.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12. 何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13. 命友:邀请朋友。
  14. 芳樽:美酒。樽,酒杯。
  15. 酩酊:大醉貌。

作品赏析

此曲为一首清美动人的小令,由上下两片组成。上片描写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首句“绿叶阴浓”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池塘水阁的深邃宁静。绿叶成阴,遮蔽阳光,营造出一个避暑的清凉空间,别有一番幽美的情趣。“妖艳喷香罗”的石榴与茂密的绿叶相映成趣,非常具有画面感。以上五句从视觉所及落笔。“绿叶”“水阁”“海榴”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浓或谈,意境优美。接着,作者从听觉着墨,通过声色交互而引起读者诸种感觉的移借,从而派生出悠长的韵味来。雏燕在暖风里逐渐长大,与老燕软语呢喃。蝉声聒噪,充斥庭院,与稚嫩娇软的燕语和谐地、有层次地组合成一曲交响乐,生机盎然。再接下来,作者叙写了一场骤雨。雨点似“珍珠乱糁”,“打遍新荷”。这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并没有大煞风景,反而平添了一分诗意。可以说,正是因为“骤雨”,荷花才倍增媚姿。雨过天晴,在骄阳的照耀下,圆润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这里把荷花的状态形象描绘得非常传神,与周邦彦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沈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片即景抒怀。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禁感叹“人生有几”。作者对人生的成败得失持一种“穷通前定”的态度。再加上赏荷花而饮美酒,是古人的一种雅兴。于是,作者召集同道知己,“对芳尊浅酌低歌”,要一醉方休。“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这种消沉的情感在元好问为数不多的散曲中是一以贯之的。如“老夫唯有,醒来明月,醉后春风”“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这些并不能简单地贬之为消极避世,而且散曲所表现出的这种人生态度与作者的人生道路也不尽相同。这只是作者用以抚慰其饱尝国破家亡创伤的心灵。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元好问的曲作也带有这种沉郁凝重的特色。

此曲写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于歌筵的,所以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甚严。《莲子居词话》认为此曲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具有词味,也可算是此曲的一个特点。

创作背景

此篇作于金朝灭亡之后,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时。作者远离家乡,在外辗转二十余年,再次归乡时,天下已改朝换代。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赵松雪听歌姬唱此词,赋诗赞曰:“主人自有沧州趣,游女乃歌白雪词。”此曲正是以“白雪词”抒写“沧州趣”。这里表现的,乃是宋元之际文人们一种典型的精神生活。

名家点评

  •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存目“碧山乐府”条:“自宋赵彦肃以句字配协律吕,遂有曲谱。至元代,如《骤雨打新荷》之类,则愈出愈新,不拘字数,填以工尺。”
  •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元遗山有小令云‘湘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一时传播,今入曲,易牌名《骤雨打新荷》。”
  • 近代·王季烈《螾庐曲谈》卷四:“(元遗山)所作曲虽不多,而甚超妙。其《骤雨打新荷》小令云云,读此亦可见其志趣矣。”
  • 现代·洪柏昭等《元明清散曲选》:“这首曲下片表现出浓厚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作者在故国沦亡后消极心绪的反映。但上片写初夏景象却颇见功力:在凉风轻拂的池亭水阁一带,绿树成荫,榴火飞红,燕语蝉嘶,雨打新荷,既热闹,又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一境界。”
  • 现代·檀传宝等《曲剧品评》:“此曲上片写景,渲染了盛夏园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清新俊雅,动静结合,佳句迭出;曲子下片抒发情怀,感慨悲歌,沉郁苍凉。“何用苦张罗”虽然显得有些消沉,但也透露出作者对险恶官场的厌恶。”

猜你喜欢

戏题画山水图歌

唐代 •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宿千岁庵听泉

宋代 •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谏院题名记

宋代 • 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