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我拿起器具长久地舀着金波一样清亮的月光,秋夜的露水在月光下晶莹闪光,遍布四方。
关隘山川在月光照射下显得更加宽阔。银河看上去与人很近,与月光辉映,缓缓流动着。
从山谷口的路上归来的打柴人唱着山歌,孤寂的白帝城中笛声扬起,听之使人发愁。
巴地的儿童在这样的月夜借着月光玩耍通宵不睡,深更半夜还有人在月下划船游玩。
杜甫写月的诗中有两首较为特殊,即《十六夜玩月》与《十七夜对月》,与八月十五只相差一两天,可能出于观察两天月色的差别,或出于避旧求新的思维习惯,所以一首叫“玩月”,一首叫“对月”。该诗题为“玩月”,从内容上看,诗人大致从以下角度来思考:首先是月和人是双向寻趣的,不单是人在玩月;既然是“玩”,从描写上来看便具有灵动性和欢乐感,摆脱拘谨;再是人的范围扩大,不单是诗人玩月。
这首五律字数不多,但所含面较为宽广,大致有以下几个层次。首联两句为衬托或称前言,对月的招人喜爱和可亲之处作简要描述。时值秋天,月色尤为皎洁明亮,让人爽目怡悦。“旧挹”二字,紧扣“玩月”题意。十六的夜晚月光如金波可舀,秋露在月光沐浴下更呈玉色光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写出月光之爽、月色之美。十六的圆月、银光不逊于十五,为“玩月”作了很好的衬垫。颔联两句写人与月寻趣的宽阔空间和较好的条件。关山因有今夜如此明亮的月光照耀,使天地显得更加宽广辽阔,创设了自由飞翔的空间,也扩展了视野。这时,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诗人显得如此贴近,人与月亲近相依。这为今夜人月对玩寻乐创造了好的条件,其中也隐含了月对人之情意。在此月夜,“关山”明迥,势若加“阔”,点出了客居他乡的心境和对家乡的怀念。
颈联、尾联四句为第三层次,写出了今夜玩月的乐趣。诗人的设计也有特色,先写地域之广,有山谷野坡,有边域,有村落,也有河上,遍及四方。再写玩月者,有打樵人,有戍人,有乡村儿童,也有水上旅者,包罗广大人群的代表,说明月在广大人群心中的情意之深。接写如何玩月,打樵者唱着山歌,踏着月光,高兴而归,这是用歌声来玩月。边城城楼上响起横笛曲声,显得多么哀幽,大概是离乡遥远的战士仰视明月,不免有思乡之愁萌生,笛声也就吹出了“乡思曲”,这也算月对人的一种同情与共承哀愁。儿童们在明月之夜,大有跳跃寻乐之乐,他们嬉戏蹦跳,乐趣横生。明月提供了儿童们活动的天地,这是月寻趣之乐。已是半夜还有行舟,有的是夜行之途,也有是月下寻乐,含有了行舟玩月之趣。从以上玩月的描述中可看到诗人虽心怀思乡之愁,但也有乘乡愁之时作玩月之乐,既可寄托念家之思,也可畅抒对月之爱。
该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年秋天,诗人迁居赤甲,又转移居瀼西。时逢八月十六夜,诗人外出赏玩月亮之后写下这首诗。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奈朱颜不耐秋。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
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