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堂堂的英雄之气直冲霄汉,为了洗雪国耻,愿意将生命奉献。
斩除凶恶的敌人迎回君王的车驾,不为那封侯拜将谋求高官。
读该诗,自然想到作者《满江红》词中“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描写,两相比较,皆直抒胸臆,气势健举,可互为诠解。诗中所表达的誓雪靖康耻,迎接车驾还的忠君之情,是一种热爱国家,誓死捍卫国家的爱国之情。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忠君与爱国在一般人眼里是同一的,岳飞也不例外,这是时代的局限。
该诗开头“雄气”之“气”,即为诗眼,诗人之怨气、将军之怒气、爱国者的浩然正气,直贯斗牛,通平天地气之所生,在"君仇"未报,如何报仇?作者要斩恶还驾,为民族大义,非一己利益。末句掷地有声,震聋发聩,凸现出诗人的形象与品格。结合诗人的人生行事,鉴赏者读此诗自不会因其平直显露,而否认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第一句喷射而出,是全诗的主旋律,这种直冲霄汉的英雄之气,使岳飞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第二句的“君仇”,指金兵掳掠徽、钦二帝北去一事,他鞍马征战的目的就是要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因此接下来,第三句表示要迎接二帝还朝。最后一句展示了岳飞的思想境界。作为一员战将,出生入死,不问拜将封侯,只为报君仇,雪国耻。这种“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理想,是中国古代高尚士人们的人生追求。
在历史上,岳飞虽不以诗名,但这首诗却豪气流贯,激昂壮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此时宋高宗为了保住他自己的皇帝位子,最害怕的便是他的父亲徽宗,特别是他的哥哥钦宗回来,岳飞正领兵过新淦时,作此诗题于僧寺壁上,表达了不求名利、誓雪国耻、收复失地、接回二圣的决心。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
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名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可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