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求贤诏

两汉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人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白话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士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词句注释

  1.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2. 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3. 莫:没有什么人,代词。
  4.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
  5. 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6. 齐桓: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国强兵,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7. 智能:智谋与才能
  8. 岂特:岂独,难道只。
  9. 人主:人君。
  10. 奚由:由奚,从哪里。奚,何,哪里。
  11. 灵:威灵,有保佑的意思。
  12. 以为一家:以天下为一家。以,介词。“以”后省宾语“之”(天下)。
  13. 宗庙:奉祀祖先的庙堂。古时把帝王的宗庙当作国家的象征。
  14. 亡绝:无穷。亡,通“无”。
  15. 平:平定。
  16. 安利:安养。
  17. 游:交游,这里有共事的意思。
  18. 尊显:致人于尊贵显赫的地位
  19. 朕:我,我的。古时君臣都可称“朕”,自秦始皇时起,专作皇帝自称。
  20. 御史大夫:汉朝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宫之一。协助相国,掌管机要文书和监察事务。
  21. 昌:周昌,高祖功臣。
  22. 下:下达。
  23. 相国: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24. 酂侯:指萧何。
  25. 御史中执法:又称御史中丞,地位仅次于于是大夫。这里指诸侯国掌管监查、执法职务的长官。
  26.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
  27. 其有:如有。
  28. 意:美好的名声。
  29. 称:相符。
  30. 明德:美德。
  31. 身劝:亲自往劝出仕。
  32. 诣:前往。
  33. 署:题写。
  34. 行、义、年:事迹、状貌、年龄。义,通“仪”。
  35. 觉免:发觉后受免职处分。
  36. 癃:腰部弯曲、背部隆起。这里泛指残疾。
  37. 遣:派送,打发。

作品赏析

《高帝求贤记》一文虽然短小,却清楚地说明了诏令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刘邦起自布衣,对士人多有轻侮。但由于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天下多有赖于士人,为此他统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寻访贤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尽管此诏书是在刘邦在位晚年发布的,但这封诏书毕竟奠定了西汉的基本国策,功不可没。西汉大量贤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时期。但是,要追溯西汉王朝的求贤历史,还要从这封诏书开始。

高帝刘邦求贤的根本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高帝之所以求贤,则是因为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层面,清醒地认识了经营天下与贤人辅的紧密联系。就历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官适等贤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管仲。就现实而言,贤人的重要性对高祖刘邦更是刻骨铭心。当初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髙祖起于闾巷之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践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正因为知此,诏书才有“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云云。不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着眼于现实,刘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贤士大夫来治理天下。

诏书以周文、齐桓自许,以古之贤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贤才的迫切。诏书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结交,致使贤者无由进升。如此归咎人君,便见高祖礼贤下士之意,显得顿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进用贤者以安定汉家,却云“与吾共安利之”;一个“利”字,巧妙地将自身的好处幻化成了贤人的利益。如此说来,高帝求贤便有了为贤者打算图谋的含义。诏书又云:“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上文言“交”,此处言“游”,更表现出一种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气度;尊之显之云云,则是直接诱之以势力。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贤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高帝求贤的精诚。由此可见,《高帝求贤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

不过,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在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悲剧一次次重演,所谓贤者,所谓智能之士,常常难以摆脱这种历史的悲剧。

写作背景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泗上亭长,在秦朝末年起义,用三杰,定三秦,消灭项羽,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汉朝。他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得天下以后,要巩固封建统治,使天下长治久安,就要有贤才作为辅佐。本文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才的一道诏令,他以周文、齐桓自许,用古代贤士期待今人,表现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名家点评

  • 明凌稚隆《汉书评注》卷一下引曾巩评:高帝平时侮曼学士大夫,至取儒冠溺之;所与成功者,多贩缯屠狗之徒。及天下既平,乃屈意求贤,如恐不及。盖知创业与守成异也。
  •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引正治评:其言蔼切如此而士不至,所令非所好也。
  •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汉室得人,其风动固为有本。
  • 清储欣《古文菁华录》卷十七:披肝吐心,而笼罩八荒之气自在,想见开天英主。
  •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五:此诏期望殷勤,法制详细且能流丽端庄,跌宕劲峭,兼而有之。高帝之雄气伟略,殆具足见矣。
  •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十一:辞命议论叙事,体备众妙。
  •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雄才大略之君,开阔豁达,如聆其声,后世词多而意浮矣。汉初文古质,中汉以后朴茂。
  • 清姚鼐《名家圈点笺注批评古文类词篡》卷十三引林西仲评:汉《大风歌》“思猛士”,同意,但彼一味雄,此则雄而细矣。开创只用才,守成思及明德,尤见分晓。
  •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五:高抬贤人于古人之上,眼界笔力,壁立千仞矣。开城布公,字字镂心,大足为川岩生色。
  • 清李景星《汉书评议》卷一:……求贤一诏,培国本也。

猜你喜欢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唐代 • 岑参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入昌松东界山行

唐代 • 高适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馆娃宫怀古五绝

唐代 •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点绛唇·有怀苏州

宋代 • 吴文英

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

刘邦
简介描述: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前202年2月28日-前195年6月1日在位)。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到外黄县跟随张耳。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藏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共立楚怀王,任砀郡长,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同年五月,重返三秦之地,定都栎阳。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迫使项羽兵败自刎,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建立汉朝,初定都雒阳,后徙都长安。称帝后,刘邦为稳固统治,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白登之围”后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尊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