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

明代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白话译文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词句注释

  1. 混沌: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三五历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里指藏煤的矿山。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
  2. 阳和:原指阳光和暖。《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3. 爝火:小火,火把。《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浩浩:广大无际貌。
  4. 烘炉:大的冶炼炉。
  5. 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鼎,炊具;彝,酒器。元:通“原”,本来。赖:依靠。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6. “铁石”句:意谓当铁石被消融而化为煤炭的时候,它仍有为人造福之本心。古人误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7. 苍生:老百姓。

作品赏析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精神。

首联开篇点题,概括了煤炭开采的过程,气势非凡。开凿出来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热力,犹如春天般的暖气。这里用“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用“乌金”比喻开发出来的煤炭,将“混沌”与“乌金”对写,说明了煤的来源,也表明了煤的来之不易。“阳和”二字用得最为贴切形象,指煤炭蕴蓄的巨大能量。颔联细致描摹煤炭,壮其功用。燃烧煤炭可以给人带来春回大地般的温暖,炉火中的火焰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回”“破”对举,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功用,将煤炭燃烧换来的温暖、春意、光明做了极其形象、富有诗意的概括。此联语言之优美,对仗之精严,哲理之深刻,形象之生动,达到了极致。颈联继续阐发煤炭的作用和倾情奉献的素质,高度评价煤炭的巨大贡献。若把“鼎彝”二字引申为“国本”之意,对这一联的理解,就超出了煤炭是百姓做饭的能源的范畴,而是说国家的根本和命脉要倚仗那些把握苍生国运的臣子的赤胆忠心来维护。根据此诗崇高庄严的格调判断,于谦的本意或许更接近这样的解释。尾联将煤炭彻底人格化并赋予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诗人只希望能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温饱,为此,自己决心不顾千辛万苦走出深山老林。这最后两句诗可以概括作者心忧苍生、情寄社稷、公而忘私、无怨无悔、奉献牺牲的伟大一生。于谦把自己的感情和心愿完完全全融进了煤炭,给了煤炭以生命和心志。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畅,平平道来,略无藻饰,而意象明晰,寄托深远,是诗人自我人格和理想的真实写照。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咏煤炭》诗是明朝大臣于谦托物抒怀言志之作。现代有些学者认为此诗是作者踏上仕途之始创作的。

名家点评

  •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一首咏物诗,处处以煤炭自喻,咏煤炭实即咏人,也可看作“述怀”诗。作者忧国爱民,他的一生确实也体现了煤炭的这些美德。

猜你喜欢

七里濑

南北朝 • 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江上吟

唐代 •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瑞鹧鸪·吴会风流

宋代 • 柳永

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峰厥,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凭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于谦
简介描述: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见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朝廷因功加封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世称“于少保”。与瓦剌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