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唐代李白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白话译文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词句注释

  1. 东鲁:指初唐时由鲁郡改置的兖州(在今山东省境内)。李白曾寓家兖州的任城县。汶上:即汶水之上。君:一作“翁”。此诗题下原注:“鲁中”。
  2. 始:一作“子”。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3. 栊:挂帘的窗户。
  4. 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
  5. 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旻在山东学习剑术。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6. 获笑:被人耻笑。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7. 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指汶上翁。忽:轻视。壮士:李白自指。
  8. 穷: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9.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战国时期,齐国的聊城被燕国占领,齐王命大将田单收复聊城,苦战一年多,伤亡大量士卒,仍无法攻下。当时齐国名士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进聊城城里,燕国守将看了信便自杀了,齐军轻取聊城。齐王准备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归隐去了,不接受封赏。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10. 直道:通衡大道。
  11. 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12. 此:一作“我”。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作品鉴赏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736年)李白初游东鲁时之作。当时李白寓家兖州任城。

猜你喜欢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唐代 • 李白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

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

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题青泥市萧寺壁

宋代 • 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黄生借书说

清代 •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代 •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白
简介描述: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