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
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
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
梅花散发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岭层层遮掉。
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
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首联入题,点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残酷压迫人民的钱大王,虽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灵还在杭州游荡;而效忠吴国的伍子胥,却落得葬身鱼腹,尸骨不可寻的悲惨结局。这两句诗寄托史事,影射现实, “仍如在”是点睛之笔,强调指出国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统治。含蓄而尖锐地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当今的“钱王”治下当顺民,还是步伍子胥后尘。这是从政治上暗示郁达夫,不要对浙江的国民政府当局抱任何幻想。
颔联从杭州的风光景色来说。“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满”,借对杭州幽美风景的描写,象征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境界。 “憎”于“平楚日和”的“健翮”,“蔽”于“小山香满”的“高岑”,意思是说,翱翔云天,搏击风雨的雄鹰,厌恶风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里,那就会遮蔽自己的政治视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鲁迅1928年去杭州时说:“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事隔几年,他把这一观感融进了诗句中。语重心长,严肃地提醒郁达夫:不要迷恋这样的生活环境;又热忱地鼓励郁达夫:要像“高岑”,要学“健翮”,做一个有抱负的革命者。
颈联又从杭州的名胜古迹来说。西湖畔,抗金名将岳飞,生前遭奸臣陷害,壮志未酬,死后留下一座坟坛,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隐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鹤冢,寂寞凄凉。这两句诗借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暗示郁达夫,纵然你有爱国之心,然而国民政府当局推行的是卖国政策,你也无所作为;退一步说,若是像林逋那样结庐自守,种梅养鹤,也只是孤寂无聊地度过一生,岂是出路,对郁达夫进行又一次恳切的劝告。
尾联从正面引导。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么又该到哪里去,鲁迅明确指出:“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足”字联结社会生活和文艺创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会关系:“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给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题材;也只有“风波浩荡”的生活和斗争,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鲁迅希望郁达夫到辽阔广大的地方去,经受大风大浪的锻炼,汲取丰富的创作源泉,写出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作品。篇末点题,为郁达夫指明正确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鲁迅与郁达夫之间早在1923年就开始有了交往,两人感情颇深,且相互了解。
鲁迅这首诗是1933年12月30日写给郁达夫夫人王映霞的。王映霞后来在其自传《王映霞自传》中说明了此诗写作经过:“1933年春末,我们全家搬到杭州去住,但我们每个月总要到上海来办点事情,也常去看望鲁迅。有时在鲁迅寓所见面,有时在内山书店碰头。1933年12月29日下午,郁达夫和我一起看鲁迅时,我对鲁迅说:‘大先生,我们搬到杭州半年多了,你应该送一样东西给我,留作纪念,最好是你自己的作品。’说完,我就拿出四张事先带来的虎皮笺交给鲁迅。当然我知道鲁迅是会答应我的请求的,但我怕他忙,一时给忘了,所以特地把纸笺带去,放在鲁迅处比较保险。果然,鲁迅第二天就写了上面提到的那首诗(即‘钱王登假仍如在……’)。”其实,郁达夫早在这年夏天为避军阀迫害已离开上海回到浙江富阳故里,不久又移居到杭州。这年11月,他接受“杭州铁路局”的邀请到浙东旅行,途中写了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游记文章,颇有点缀升平之嫌,鲁迅对此大不以为然,于是写了这首诗对他进行劝告。但是,当时郁达夫并没有接受鲁迅的劝告。后来他提及此事时说:“我因不听他的忠告,终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结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党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这位“党部的先生”,就是提出通缉鲁迅的许绍棣,他以卑劣手段破坏了郁达夫的家庭,使郁达夫含恨终生。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争教人不别猜嫌。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