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上片起首的“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三句,词人写登上黄鹤楼所望之景:在一片荒烟笼罩之下,仿佛有很多的城郭。接下来的“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三句,是词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起了昔日汴京宫苑的繁华: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尽是雕龙砌凤。紧接着“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二句,续写昔日之景,说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上片的前半部分,词人极力表现昔日汴京城的繁华,为接下来的抒情作铺垫。后面的“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三句,词人笔锋一转,写如今金兵的铁骑包围了汴京的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上片词人抚今追昔,表现了词人对昔日汴京的留恋以及对今日金兵攻占中原的悲愤之情。
下片起首的“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四句,词人自问自答,说如今士兵已经血洒战场,浸染刀锋;如今百姓已经尸横遍野,填满了沟壑。接下来的“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四句,词人悲叹江山仍旧存在,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接着反问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之师踏马挥鞭,横渡长江,收复中原。词人在此处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着意表现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情景,与上片词人所追忆的昔日之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痛以及渴望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迫切心愿。结拍的“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三句,词人继续上文的怀想,说自己收复失地之后,还要归来故地重游,再登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词人在结尾处虚写光复中原后的情况,以来日得胜之轻快,反衬眼下心怀故土的心绪难平,抒发了词人对挥师北伐的迫切愿望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此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沉郁悲壮,感情真挚浓烈,极具感染力。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绍兴七年(1137年),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欹枕橹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