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宋代辛弃疾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白话译文

碧绿的湖水与天空的云连接在一起,一片翠蓝拂拭着天空。西湖的风光十分好看,却要我这个老头子住在这里。湖堤上的垂杨树影遮断了东西两岸。君王的恩情太深重了,照顾我这个老头子暂且在这里种芙蓉。

在这个方圆十多里的西湖里,还有闽王留下的水晶宫,我常去那里观赏。有时骑马去,儿童看见都笑我。在西湖游玩时,我真情实意地感谢给我带来麻烦的顶头风。船儿停住不走了,我们就在浪花中痛饮一醉吧。

词句注释

  1. 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三山:福州旧称。
  2. 著衰翁:住老头子。衰翁,作者的自称。
  3. “君恩”二句:陈与义《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芙蓉:荷花的别名。教且:且教,因协平仄而倒置。
  4. “十里”句:《闽都记》:“西湖周围十数里,王延钧筑室其上,号水晶宫。时携后庭游宴,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
  5. 打头风:逆风,即今所称顶头风。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主要写三山即福州西湖的优美景象,垂杨夹岸,绿波连云。首句以连云的湖水,拂天的翠柳,极写西湖的辽阔、饱满、绿意醉人。“拂”字灵动,足以想见湖水扬波卷澜之美。置身于如此湖光山色中,堪称人生一大乐事。接二句写自己,写自己既得以住在风月最佳处,又与这最美的风月景象不相称。作者自称“衰翁”,则隐然可见其颓唐放逸的心情。“垂杨”一韵,接首句“翠拂空”而来,写自己领受了“厚重”的君恩,在西湖无柳处补种芙蓉的情态。“君恩重,教且种芙蓉”,意似顺接,实则逆转,喜乎其外,而悲乎其内。盖词人志不在徜徉山水,而在恢复故土。

下片承湖上美景,赋写自己与客游湖之乐,在快乐中也透出颓放之意。一由岸边纵马来写,而以儿童笑语为陪衬,此为宾。一由水上泛舟着笔,此为主,颇能启人联想。首句承上文描写西湖之美的语句,再写西湖之美,但并不重复,因为此处是以“水晶宫”的想像,赋予西湖以神仙幻境般的神奇之美。“有时”两句,暗用晋代山简醉后倒载而为儿童所笑的典故,写自己在此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骑马归去时,不免为儿童辈所笑的情景,用以形容自己像山简一样的颓放。结韵为加一倍法抒情写怀。以“打头风”象征阻碍他的政治力量,以“醉浪花”比喻自己的索性颓放,但也含有不为风浪所吓倒的风骨。“殷勤却谢打头风”者,谢它使己清醒。抗金复国之路并非平坦,既然难行顶风船,不如领受君恩,且种芙蓉,“且醉浪花”。

全词用事浑化无迹,意境如同全为白描绘成,口语造就。因此神迹双清,余味隽永。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词人奉宋光宗赵惇之命,任福建提刑,并没有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志向,只能寄情山水,故有颓放之意。

名家点评

  • 中国作家协会原会员周振甫《一百首爱国诗词》:“就词里所写的景物看,有三山的翠色,十分风月,格外美丽;有西湖,像水晶宫那样富有魅力,写出祖国山河的美来。”

猜你喜欢

花心动·柳

宋代 • 吴文英

十里东风,袅垂杨、长似舞时腰瘦。翠馆朱楼,紫陌青门,处处燕莺晴昼。乍看摇曳金丝细,春浅映、鹅黄如酒。嫩阴里,烟滋露染,翠娇红溜。

此际雕鞍去久。空追念邮亭,短枝盈首。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断肠也,羞眉画应未就。

写意

明代 • 徐贲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石灰吟

明代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祭石曼卿文

宋代 • 欧阳修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仿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

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