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女诗

魏晋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㦎。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擿。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䥶。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白话译文

我家有娇女,小媛和大芳。

小媛叫纨素,笑脸很阳光。

皮肤很白净,口齿更伶俐。

头发遮宽额,两耳似白玉。

早到梳妆台,画眉像扫地。

口红染双唇,满嘴淋漓赤。

说话娇滴滴,如同连珠炮。

爱耍小性子,一急脚发跳。

执笔爱红管,写字莫指望。

玩书爱白绢,读书非所愿。

略识几个字,气焰冲霄汉。

她姐字惠芳,面目美如画。

喜穿轻淡装,楼边常溜达。

照镜就着迷,总是忘织布。

举笔学张敞,点朱老反复。

涂抹眉嘴间,更比织布累。

从容跳赵舞,展袖飞鸟翅。

奏乐调弦时,书籍靠边去。

粗看屏风画,不懂敢批评。

画为灰尘蚀,真义已难明。

追逐园林里,乱摘未熟果。

红花连紫蒂,萍实抛掷多。

贪花风雨中,跑去看不停。

为踩霜雪耍,鞋带捆数重。

吃饭常没劲,零食长精神。

笔墨收起了,很久不动用。

一听拨浪鼓,拖鞋往外冲。

为使汤快滚,对锅把火吹。

白袖被油污,衣服染成黑。

衣被都很厚,脏了真难洗。

长期被娇惯,心气比天高。

听说要挨打,对墙泪滔滔。

词句注释

  • 娇女:左思的女儿,左芳和左媛。
  • 皎皎:光彩的样子。白晳:面皮白净。
  • 小字:即乳名。左媛,字纨素。
  • 清历:清楚历落。
  • 广额:宽广的额头。晋时女子习尚广额。邰希莞眉。
  • 连壁:即双璧,形容双耳的白润。这两句是说鬓发覆盖着广额,双耳象一对玉壁那样圆润。
  • 明朝:犹清早。
  • 黛:画眉膏,墨绿色。类扫迹:像扫帚扫的似的。形容天真澜漫,随意涂抹。这两句是说自己早晨在梳妆台前画眉,把眉毛画得象扫帚扫的一样。
  • 浓朱:即口红。衍:漫,染。丹唇:即朱唇。
  • 黄吻:即黄口,本指小孩,这里指小孩的嘴唇。吻:唇两边。澜漫:淋漓的样子。这两句是说把口红涂的不但没有规则而且超过嘴唇范围,颜色也过浓。
  • 连琐:滔滔不绝。
  • 忿速:恼急。㦎:乖戾。明:明晰干脆。这两句是说撒娇时话语滔滔不绝,恼怒时便暴跳如雷。
  • 握笔:执笔。利:贪爱。在这里是以什么为好的意思,就是说纨素抓笔虽然专挑贵重的彤管笔,写字却像画篆字一样随意画圈,不过是一种无心的模仿,根本就没有把字写好的意愿。彤管:红漆管的笔。古代史官所用。
  • 篆刻:指写字。益:进步。这两句是说纨索喜欢用好笔写字,但不能期望有所长进,因为她写字不过是游戏。
  • 绨:厚绢,粗厚平光的丝织品,用来做书的封面。素:白绢,所以书写。
  • 矜:自夸。就是喜欢拿最好的绢本书看,稍微懂一点就会引以为傲。这两句是说纨素是由于喜爱绨素才翻书,一有所得便向人夸耀。以上写纨素。
  • 惠芳:左芳,字惠芳,是纨素之姊。(见《左棻墓志》)
  • 粲:美好的样子。如画:美如画。
  • 轻妆:谈妆。
  • 纺绩:纺纱织布,续麻为缕叫绩。这两句是说淡妆只喜欢临近楼边,光顾照镜子竟忘了纺绩。
  • 觯:疑当作觚,是一种写字用的笔。京兆:指张敞。张敞在汉宣帝时做京兆尹,曾为妻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拟京兆:模仿张敞画眉。
  • 的:古时女子面额的装饰,用朱色点成。成复易:点额屡成屡改。这两句是说惠芳握笔模仿张敞的样子画眉,学着点的,点成了涂了重点。
  • 颊:嘴巴。
  • 剧:疾速。兼:倍。机抒:纺织机。这两句是说化妆时的紧张情况,倍于纺绩工作。
  • 赵舞:古代赵国的舞蹈。
  • 延袖:展袖。翮:鸟羽的茎,今所谓翎管。飞翮:飞翔的鸟翼。这两句是说她喜好舒缓的赵舞,展开两只长袖象飞翔的鸟翼。
  • 柱:琴瑟上架弦的木柱。
  • 襞:折叠。这两句是说她又喜好弦乐,当她松紧琴瑟弦轴的时候,便漫不经心地把文史书籍都卷折起来。
  • 屏风画:屏风上的绘画。
  • 如见:仿佛看见,看得还不真切。指擿:指点批评。这两句是说对屏风上的绘画,还未看清楚就随便批评。
  • 丹青:指屏风上的画。尘暗:为尘土所蒙蔽。
  • 明义:明显的意义。赜:幽深难见。隐赜:隐晦。这两句是说屏风上的画,日久为灰尘所蔽,明显的意义已经隐晦难知了。以上写惠芳。
  • 骛:乱跑。
  • 果下:指果实下垂。这两句是说在园林中乱跑,把未成熟的果实都生摘下来。
  • 红葩:红花。蒂(出):花和枝茎相连的地方。
  • 萍实:是一种果实,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楚昭王渡江,见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园而赤。昭王得到后,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萍实也,惟伯者为能获焉。”《家语》为魏时王肃所伪造,它所说的“萍实”和此诗所咏当为一物。骤:频繁。抵掷:投掷。这两句是说她们在萍实未成熟的时候,就连托摘下来,互相投掷玩耍。
  • 华:即花,六朝以前无花字。贪华:喜爱花。
  • 眒忽:左思《蜀都赋》:“鹰犬倏眒。”眒忽当即倏眒之意,疾速也。左思可能用的是当时的俗语。适:往。这两句是说她们因为喜爱园中的花,风雨中也跑去看几百次。
  • 蹑:踏。
  • 重:复。綦:鞋带。这两句是说她们一定要到外面去踏雪游戏,为了防止鞋子脱落,便把鞋上横七竖八地系了许多绦带。
  • 并心:疑和惼心或褊心同义。《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又《诗经·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意思都是狭窄的心肠。肴撰:熟食的鱼肉叫肴,酒、牲、脯醢总名叫馔。
  • 槅:同核,是古人燕飨时放在笾里的桃梅之类的果品。这两句是说她们心肠狭窄地注视着肴馔,端坐在那里贪婪地吃盘中的果品。
  • 戢:收藏。闲:一作函,即书函(盒)。案:即书案(桌)。
  • 离逖:丢掉。这两句是说她们把笔墨放在匣子里、案头上,相互之间一丢开就是很多天不动用。
  • 动:辄。钲:《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鼓,上谓之钲。”注:“钟腰之上,居钟体之正处曰钲。”那末垆钲,当也指垆腰之正处。屈:挫。
  • 屣履:拖着鞋。《后汉书·崔骃传》:“宪屣履迎门。”李贤注:“屣履,谓纳履曳之而行,言忽遽也。”这两句是说她们性急,鞋还未穿好,拖着就往外跑,不留神脚往往被垆钲碰破。
  • “止为”句:丁福保根据《太平御览》改为“心为荼荈剧”。按《太平御览》作“茶荈”,可能即“荼菽”之别写。荼:苦菜。菽:豆类。这两种东西大概是古人所煮食的饮料。
  • 剧:急速。鼎:三足两耳烹饪之器。䥶:即鬲,空足的鼎,也是烹饪器。这两句是说她们心中为煎汤不熟而着急,因此对着鼎不停地吹。
  • 阿锡:宋刻本《玉台新咏》作“阿緆”,锡与緆古字通。司马相如《子虚赋》:“被阿緆”。李善注引张揖曰:“阿,细缯也;緆,细布也。”这里指惠芳、纨素所穿的衣服料子。这句和上句是说因为她们常在垆灶底下吹火,白袖被油点污了,阿緆被烟熏黑了。
  • 衣被:衣服和被子。重地:质地很厚。
  • 水碧:可能是“碧水”的倒文。这两句是说她们很淘气,为防止衣被破裂,所以用质地很厚的布做的,因此难于浸水洗濯。
  • 孺子:儿童的通称。
  • 长者:年长者。这两句是说因为对她们的孩子脾气放任惯了,大人稍加督责,她们就引以为耻辱。
  • 瞥:见。当与杖:应当挨打。
  • 向壁:对着墙壁。向,面对。这两句说她俩听见大人要打她们,便对着墙壁抹起眼泪来了。以上是纨索、惠芳合写。

作品赏析

《娇女诗》与左思其他作品比较,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比较特殊。在这首诗中,左思以一种半嗔半喜的口吻,叙述了女孩子们的种种情感,准确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情味。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十六句集中写小女儿纨素的“娇”。先写她的“娇”模样:皮肤“白皙”,口齿“清历”,宽阔的额头上披盖着柔软的黑发,轮廓精巧的耳朵像一对美玉——一个眉目清秀的“娇女”宛然在目。接着,诗人写纨素的“娇”态:“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大清晨,纨素学着大人的样子画眉,把眉毛画得又粗又黑,像是扫帚扫地留下的痕迹;又学着用胭脂点抹口唇,弄得满嘴通红,连两边的口角也红得一塌胡涂。清清秀秀的脸蛋完全变了模样,上面是两道粗黑的眉毛,下面是一张鲜红的小嘴,她还冲着大人挺神气地笑哩,好像说:“你瞧我多美!”

接下去,作者分别从说话和写字读书的情形来写纨素的娇憨性情。“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㦎”,“连琐”犹连环,指纨素说话语如贯珠,清脆悦耳;“明㦎”疑是当时口语,和后世说的“泼辣”差不多,这句话说纨素发脾气时说话又急又快。试想一下,小女依偎于膝下,时而兴致勃勃地说着得意之事,时而气恼地诉说心中的委屈,娇语宛转,怎不令人解颐!“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写纨素对写字的态度。“彤管”,即红漆竹管,指上品好笔;“篆刻”,指小孩子学写字。这会儿纨素煞有介事地坐在案前握笔写字,多认真,多文静啊!深知小女性情的父亲却说:她不过是喜爱那只漆得红亮亮的好笔,觉得拿着好玩,并不是对写字有多大兴趣。“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写纨素对读书的态度。“绨素”,指帛书,当时造纸术虽已发明,但还有不少书是写在素帛上的。小小年纪的纨素居然爱书,把玩不止。做父亲的却在一旁揭穿原委:她不过是喜爱“绨素”的洁白漂亮。更有意思的是“诵习矜所获”一句。意思是说:纨素背得几句书,认得几个字,便洋洋得意起来,自以为无所不通了。这一句极其传神地写出了“初生牛犊”可笑可爱的“虎气”。鲁迅在一封信中曾谈到他的儿子刚认得二百字,就很神气地对父亲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只要问我就是!”这话也是“虎气”逼人,可视为“矜所获”的注脚。

第二大段十六句集中写大女儿蕙芳的“娇”。同样是“娇”,但蕙芳年龄稍长,因此“娇”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作者紧紧抓住渐知人事的女孩儿特有的爱美心理来描写。蕙芳已开始懂得如何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了,因此她不像妹妹那样“黛眉如扫迹”,而是淡扫轻描;她也不像妹妹那样“弄梳台”,纯粹把画眉当成一件好玩的事,而是非常注意如何把黛眉画得更称心如意,所以她喜欢手执铜镜,斜倚楼边,借着明亮的光线把镜中人照得更清晰。她对着镜子左顾右看,简直入了神,全然忘记了母亲要她学纺绩的事——“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生动地描写了蕙芳顾影自爱的娇媚情态。

接下去的四句继续写蕙芳“临镜”梳妆的情形。“举觯拟京兆”,“举觯”在这里是操笔的意思;“京兆”指汉京兆尹张敞为妻子画眉的故事。这句说,蕙芳拿起眉笔给自己画眉时,那股认真劲儿简直可以和张敞给他夫人画眉相比拟。这是做父亲的打趣女儿的话。“立的成复易”,“的”,是指女子用朱丹点面的一种装饰,其修饰效用与“美人痣”类似。这种“的”要求点得圆,大小适宜,这对小女孩来说是不容易的。所以蕙芳只好点成又抹掉,抹了又再点,直至满意为止。“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二句,是父亲对蕙芳如此热心于画眉点的发表议论。意思是说:蕙芳对镜学妆忙个不停,比学织布还要紧张。“玩弄”一词用得很妙,令人想见蕙芳描了又抹,抹了又描的忙乱情形。

接下去四句写蕙芳学舞蹈和学调弦弹琴的情形。“从容好赵舞,延袖像飞翮”,古代赵国以舞蹈著名,这二句说:蕙芳学舞蹈,姿态从容,展开的袖子上下飘动,就像飞鸟的翅膀。“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上下弦”,就是调弦。这两句说:蕙芳置琴于书案上调弦,琴身太长,只得把桌上的书籍挤叠在一边。

最后四句写蕙芳观画:“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擿。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屏风画日久尘暗,已辨认不清了,人物形象也模模糊糊。但蕙芳粗粗一看,就煞有介事地指指点点批评起来了。“顾眄”,“如见”二词,很准确地写出了小孩子自以为是的心理。这几句与“矜所获”一样,写小儿的“无知妄说”,但纨素的“矜”主要是表现在神气上,而蕙芳俨然已有个人见解,竟敢于大发议论了。

第三段二十四句合写大小娇女。她们一年四季都在尽情地玩耍。春夏之际,她们“驰鹜翔园林”,像小鸟一样在花园里活泼地奔走,任意攀折花木,半生不熟的果实也被摘下来,抛来抛去地掷着玩。风雨也破坏不了她们玩耍的兴致,反倒给她们增添了一个新节目:“贪华风雨中,胂忽数百适”,为了贪折花枝,不管泥里水里,一眨眼功夫就来回几百趟。到了冬天呢,她们便在雪地里游戏,因为担心鞋陷到深雪里,还特意用一道带子把鞋绑得结结实实。

不过她们也有安静的时候,一会儿她们对料理食品又发生兴趣了,“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正全神贯注地帮忙哩!可是,叫她们去读书写字吧,却一刻功夫也坐不住,“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把笔墨收起来往桌上一扔,相约着跑得远远的。干什么去了?“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据余冠英的说法,“垆钲”,指卖小食者为招徕顾客而敲击的乐器,“屈”疑是出字之误。原来,她们听见门外传来钲、缶之声,哪里还坐得住呢!连鞋都顾不上穿好,拖着就往外跑。这一细节写活了小孩子好动好奇的性情。

看完热闹回家,她们又“帮”着大人干活了:“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䥶。”她们双手按地,半趴在地上对着正在烹茶的鼎䥶吹火,干得还挺卖劲。可是活没干多少,这身衣服全糟塌了:“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油污烟熏,衣服变得五颜六色,连底色都看不出来了,浸在清水里也难以洗净。怎不让大人气恼呢?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总结性地写出二女撒娇的原因。她们总是任性而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人连个“不”字都不能说。这回却听说要用棍子狠狠打,不禁大感委屈,还没有挨打,便先自抹开了眼泪;自尊心还很强,还怕别人看见,因此用手捂着,背过脸儿对着墙壁站着,就是不肯向父母讨饶。“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这个结尾很风趣,既写出了姐妹俩十足的娇气,又让人看到那位一贯“任其孺子意”的慈父板起面孔,故作严厉的神态。人们读到这里,不禁要对娇女此刻的“悲”、慈父此刻的“狠”,报以会意的微笑。全诗就在这种诙谐、幽默的气氛中结束。

从艺术上看,《娇女诗》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它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塑造了两个“娇女”的形象。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她们如何“娇”,而是集中描写她们种种精致的淘气,通过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动一静,来表现她们的娇憨性格。诗中所写的学妆、握笔、执书、纺绩、丹青、理盘槅、吹茶鼎等事;都是大人的正经事,可是女孩儿们偏偏样样要学着干。而这些正经事务一到她们手里,就成了大有玩头的游戏。作者正是巧妙地把这些正经事务穿插在她们的日常活动中,借此写出她们的天真稚气、任性胡闹。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先分写,后合写,如此构篇,不仅章法井然,而且造成诗势的自然流动。分写之时,娓娓说来,语调舒缓,宛如两条清澈的小溪,不时泛起欢快的涟漪。第三段的合写,“驰鹜翮”,“骤抵掷”,“眒忽数百适”,“务蹑霜雪戏”……她们活泼的身影飞来飞去,叙述的语调也随之变得紧促起来,节奏加快了,犹如那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推波助澜,掀起了一朵又一朵调皮的浪花。作者先分写她们各自的“小”淘气,然后写她们一起攀折花枝,生摘果实,门外观景……淘气诸事一件比一件惹大人气恼,最后才是“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终于到了“当与杖”的地步。“吹嘘对鼎立”这一事件就像溪流中跳出的最大一朵浪花,而全诗就在这戏剧性的高潮中戛然结束。通篇诗势由低转高,在最高点“定格”,自然流畅,毫无牵强之处。

《娇女诗》语言质朴,诗人有时还故意用些俚语来增强诗歌的诙谐气氛。不过,左思在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的同时,更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例如,“明朝弄梳台”的“弄”字,令人想见出小女孩把玩胭粉的形态;又如,诗人不说“点的”,却说“立的”,使人想到用尖尖的笔端在脸上点的时,动作之轻之快。还有,“驰骛翔园林”的“翔”字,“并心注肴馔”的“注”字,前者写活泼轻快之态,后者写聚精会神之态,都十分传神。

左思是一位深爱儿女的慈父,因此在这首诗中他用一种又喜又恼的语调数落娇女的种种“劣迹”:“这两个孩子多娇横,多淘气,多让人心烦啊!”明里是责备她们不醒事,骨子里是夸耀她们的灵俐活泼。孩子们种种淘气的举动,在慈父的眼里都是一幅可爱的画,一支动听的歌。即使在她们娇到“登峰造极”而“当与杖”时,左思也禁不住流出一段矜惜之情。而寓褒于贬,是疼爱儿女的父母们常用的形式,古今皆然啊!因此,尽管千百年的时光流逝了,但读者仍然会被诗中那一幅幅慈父娇女融然相依的情景所感动。

创作背景

据《左棻墓志》记载,左思有两个女儿,长名芳,次名媛。这里的娇女,即左芳及左媛。这首诗就是左思为表现自己两个小女儿天真活泼、顽皮娇憨神态的作品。

名家点评

  • 明·钟惺:通篇描写娇痴游戏处不必言,如握笔、执书、纺绩、机杼、文史、丹青、盘槅等事,都是成人正经事务,错综穿插,却妙在不安详,不老成,不的确,不闲整,字字是娇女,不是成人。而女儿一段聪明,父母一段矜惜,笔端言外,可见可思。又云:妙在笔端琐屑潦倒中,有一娇女在。(《古诗归》)
  • 明·谭元春: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古诗归》)

猜你喜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代 •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清平乐·烟轻雨小

清代 • 纳兰性德

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朝天子·小娃琵琶

元代 • 乔吉

暖烘,醉客,逼匝的芳心动。雏莺声在小帘栊,唤醒花前梦。指甲纤柔,眉儿轻纵,和相思曲未终。玉葱,翠峰,骄怯琵琶重。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五代 •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左思
简介描述:

左思(约250年~约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

左思少时学习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华丽,曾写成《齐都赋》。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官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于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张方进攻洛阳,左思移居冀州,不久后去世。

左思撰作出的《三都赋》,使得豪贵之家竞相传写,以致于洛阳纸张脱销,纸的价格飞速上涨。左思还著有《咏史》《招隐》等诗。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左思主张“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官本其实”。主张述“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写“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叙风俗人物,亦应言必有据,事事征实。这种对虚夸艺术倾向的批评,对艺术真实性的强调,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的意义。

左思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