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山谷中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
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从军行》本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多描写军旅生活。卢思道《从军行》既继承了古题多写军旅生活之传统,又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变短小的五言诗为七言歌行长篇,把“征夫思妇”结合在一起,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风格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诗风。
全诗总共二十八句,可分三层。前十二句写出征,中十二句写国怨,最后四句点明题旨。此诗起调雄浑旷达,一片神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开场气氛很紧张,一下子让读者揪紧了心,产生了强烈阅读下去的欲望。匈奴犯边,北方烽火信号传到长安,皇上马上派遣像汉代飞将李广那样的名将去远征祁连山。“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手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等精锐武器装备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骑着金罩白马的都是豪侠少年。部队精锐,士气高涨,预示了作战必胜的结果。“白马金羁侠少年”化用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之句,语言更为精炼,琅琅上口。“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清晨用“偃月阵”把战略要地占领,傍晚用“鱼丽”军阵击溃追杀敌人,写出了将军精于战术,善于用兵。“左贤”在这里并不一定实指匈奴左贤王,也可借指敌人。“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使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汉代飞将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看到草丛中趴着一个东西,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走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块大石头,箭竟射进石头里去了,暗示出征的将军神勇善射。另一个典故说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休屠王,缴获了其祭天用的金属铜人,把敌人的宗教神物和民族精神象征都给摧毁,暗示将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用典贴切、自然。“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写征战的土兵对故乡的思念:这一去到了茫茫无际的漠北天涯,迢迢千里之外的蓟门是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啊!可见战争给土兵造成的精神痛苦。“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早上所见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就看到匈奴王廷兵阵如云。时空跳跃性很大,如风驰电掣般来去自如,暗示战争还没结束,匈奴又在集结部队准备反攻,归期又要延长。该层工于对偶,巧于用事,谐于音律,气势磅礴,余味无穷。第一层写征夫出征。第二层转换角度,写思妇闺怨之情。“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思妇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看到庭中种下的花树已经长大能够攀折了,可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思妇触景生情,埋怨丈夫征役时间太长。“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思妇想象丈夫所在地雪花已飘落到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来到了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能穿越的,谁能独自欣赏这百花芬芳下美丽的月色呢?写出了思妇的寂寞难耐及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别离后的时光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思妇的青春年华也已慢慢不再,人老珠黄,见到流水让人倍感心伤。塞外的寒冷使原不怕冷的战马也感到骨头冻伤了,人何以堪?意象刚柔相济,风格清丽哀婉。“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塞外的节令和物候与中原的有很大不同秋冬的霜雪到了春天也不停息。如今长风萧萧吹过了水面,大雁儿接连不断地南飞而消失在天际,我的丈夫却还没有回来,思妇更加触景伤情,增加了她的痛苦深度。诗人借物抒情,衬托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也从侧面流露了作者的反战情绪渴望和平的思想。最后一层表明了诗的主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一方面可理解为将军作为军事将领渴望在战争中建功立业求得功名,而如今匈奴单于已到长安俯首称臣了,仗都打完了,将军不能去求得军功了;另一方面可理解为“将军何处觅功名?”欲战却不能的将军将何处寻求征战以求功名?有反问、讽刺之意。将军为了求得一己功名,穷兵黩武,导致夫妻分散,士兵成了将军猎取功名的工具,批判的矛头直指将军。
这首诗总体上风格刚劲雄健,体现了北人豪放旷达的性格。刘师培说:“卢思道长于歌词,发间刚劲,嗣建安之遗响。”此诗即是代表。诗人很重视炼字,如首句写军情紧急,一“照”一“出”,加上“飞将”之“飞”,使人对所叙事物产生一种急速的动态的感觉。善于动词的运用如“照”“出”“屯”“逐”“衔”“祭”“合”“起”“攀”“还”“下”“上”“越”“断”“伤”等,一连串动词铿锵有力,给人一种力量美、音乐美的享受。化用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善用层层渲染推进的方法增强感情力度,激发读者的思想感情。如“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第一层主要写征夫出征,第二层转换成思妇国怨。每一层也有对比,如第一层“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对比强烈,感慨甚深。诗人善于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写荒凉的塞外:“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苦寒地气候:“朝见马岭黄沙合”,“冬霰秋霜春不歇”。在悲凉气氛的烘托下,表现征人思妇离别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情兼哀怨,内有苍劲的骨力,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
卢思道是由北朝入隋的文臣,他接受着古乐府的熏陶,经历了多年不息的战乱,感染于北人尚武的风气,于是把诗笔移至江山与寒漠,在乐府古题中注入现实的感慨。《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卢思道这篇《从军行》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他这“军旅苦辛之辞”,又是有其现实的基础,是基于从北齐、北周至隋代这数十年间征战频仍烽烟不息的社会生活,有感而发的。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
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砻蹐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好天良夜,深屏香被,争忍便相忘。
王孙动是经年去,贪迷恋、有何长。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
予女媭家沔之山阳,左白湖,右云梦,春水方生,浸数千里,冬寒沙露,衰草入云。丙午之秋,予与安甥或荡舟采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山行野吟,自适其适;凭虚怅望,因赋是阕。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销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似莫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