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宋代晏几道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白话译文

在酒席筵边,唱的是小令,我见到了玉箫。银灯把她映照,只一曲轻歌,便显出妩媚娇娆。在歌声中醉倒,谁能认为遗憾产生悔恨懊恼,歌声停歇了,带着余音归来,酒意还不见微消。

春天如此静悄,春夜如此漫长,迟迟不见破晓。仰望碧空的游云,难道它跟楚国宫殿一样地天远路遥。做个梦吧,只有梦境才能打破束缚人的框框条条,这是梦,还是真,反正我踏着满地杨花走过了谢家的小桥。

词句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2. 小令:短小的歌曲。玉箫:此代指一位歌女。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记》载:唐韦皋少游江夏,馆于姜氏。姜令小青衣玉箫伏侍,因渐有情。韦归省时,约五至七年娶玉箫。后衍期不至,玉箫遂绝食死。后转世,仍为韦侍妾。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3. 银白色的灯盏,一说为宋代流行艳曲《剔银灯》。妖娆:美丽而可爱。
  4. 夜迢迢:形容夜漫长。
  5. 碧云天:天上神仙所居之处。楚宫:楚王之宫殿,此暗用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
  6.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为“梦魂”。惯得:纵容,随意。拘检:检束,拘束。
  7. 谢桥:唐宰相李德裕的侍妾谢秋娘是当时著名的歌妓,李曾作《谢秋娘》悼念她。后因以“谢桥”代指女子居所。

作品赏析

晏几道此词,近世论者,多以为是怀人之作,谓上片写昔时相见,下片写今日相思。但细细体味词意,全首写的都是初见当夜的情事,上下两片在时间上紧紧衔接,并没有所谓久别怀人之意。

起句写酒筵初遇。“尊前”点相遇之地。玉箫韦郎两世姻缘的故事,成为古代盛传的风流佳话。这里以“玉箫”代指伊人,或许双方当时心许神会,有一段情缘。“银灯”,表明这是一次灯火辉煌的宵宴。“一曲太妖娆”,写出伊人色艺出众,也体现了词人对之由衷的倾倒和加意的颂美。“妖娆”前着一“太”字,更见词人倾慕之态,由此而生发出下边几层意思来。“歌中”二句,从“一曲”生出。在她优美的歌声中痛饮至醉,显然谁都不会感到遗恨。在她唱完之后,余音在耳,筵散归来,酒意依然未消。“歌中醉倒”字甚妙,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表面看来,是说一边听歌,一边举杯酣饮。觉便酩酊大醉了,实际上是暗示自己被美妙的歌声陶醉,被美艳的歌者迷醉。美酒,清歌,丽人,舌尝而知味,耳得而闻声,目遇而成色,三者皆集于此地此时,令人为之醉倒。一个“醉”字,点明命意,情韵悠长,对下片写的春夜梦寻也起到提引的作用。醉倒,是心甘情愿的。“谁能恨”即无人能恨,三字与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终不悔”,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醉得实在是太深太沉了,以至宴会归来,仍酒意未消。其实,“未消”的不仅是酒意,而是见玉箫而产生的绵绵情意。两句实中有虚,落笔沉着而用意深婉。

如果说上片是写歌筵艳遇之乐,那么下片则是写归来相思之苦。晏几道尚有《鹧鸪天》词云:“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可作这首词下片的概括。春意,悄悄地潜进了心中;春夜,又是那么漫长。词人热切想望的女郎,跟那碧云无尽的夜空同样的遥远。“悄悄”二字,写春夜的寂静,也暗示词人独处时的心境。久不成寐,更觉春夜迢迢。与上片短暂的欢娱恰成强烈对照。“碧云”句,以天设喻,慨叹由于人为的间阻,使两人不能互通心愫,侯门如海,要想重见就更是困难了,一个“遥”字,与《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的“远”字用意略同,并不是说两人在道里上相隔很远。若把这理解为远别之辞,则未能领会作者的深意了。“楚宫”,暗示她“巫山神女”的身分。三句写宴罢归来的刻骨相思,音节特婉妙,能摇我情。“梦魂”二语,是全词中最精彩之笔。人生经常处在桎梏之中,人们总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思想却是自由的,词人尽可以去恋慕相思,而比思想更自由的是人的“梦魂”,它无拘无束,任意游行,去“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一切,去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欢乐。今夜里,词人的梦魂,在迷蒙的夜色中,又踏着满地杨花,悄悄地走过谢桥,去重会意中人了。词中以谢桥指女子所居之地。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晏词暗用诗意。两句宕开一笔,跌深一层。相思无望,唯是有寤寐求之。以缥缈迷离的梦境反衬歌酒相欢的现实,以梦魂的无拘无束反衬生活中的迢遥间阻,对照之下,更觉深婉有味。末句“又”字,用意尤深,赴宴时踏杨花过谢桥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再来却是虚幻飘忽的梦魂了。此结能生能新,情韵佳绝。据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载,与小晏同时的学者程颐,听到人诵“梦魂”两句时,笑着说:“鬼语也!”意甚赏之。连这位方正的道学家都受到小晏词的诱惑,可见真正的文艺作品是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的。所谓“鬼语”,是因句中幽缈的意境而言,说只有鬼才能写得出来。

全词两种场景,两种气氛,由宴集之酣畅到孤眠之清寂,以温馨的现实比衬飘忽的梦幻,先实后虚,结拍出语新警,意趣幽缈,余味不尽。

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得知。这首词是为名叫玉箫的歌女而作的。作者在一次宴会上几偶然见到玉箫,她在银灯之下,潦倒疏狂的作者一见倾心,却难以更进一步交往。作者回到家中仍然念念不忘,但是这位歌女的身份与一般歌女不同,作者没有可能在歌宴之后与其欢会,这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痛芳的事情,在这种痛苦的单相思中,作者饱含深情创作了这首词。

名家评价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程叔微云:“伊川(程颐)闻诵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长短句,笑目:‘鬼语也。’意亦赏之。”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末句见赏于伊川,所谓“我见犹怜”。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小晏神仙中人,重以名父之贻,贤师友相与沆瀣,其独造处,岂凡夫肉眼所能见及。“梦魂惯得无拘管。又逐杨花过谢桥”,以是为至,乌足与论小山词耶。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共十九首。《草堂诗余》录“舞低杨柳楼心月”一首,以其最擅名也。此二首“醉拍春衫惜旧香”和“小令尊前见玉箫”之结句,情韵均胜。次首“谢桥”二句尤见新颖。

猜你喜欢

荆门道怀古

唐代 •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贺新郎·听我三章约

宋代 • 辛弃疾

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

听我三章约。有谈功、谈名者舞,谈经深酌。作赋相如亲涤器,识字子云投阁。算枉把、精神费却。此会不如公荣者,莫呼来、政尔妨人乐。医俗士,苦无药。

当年众鸟看孤鹗。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老我山中谁来伴,须信穷愁有脚。似剪尽、还生僧发。自断此生天休问,倩何人、说与乘轩鹤。吾有志,在沟壑。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 •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摸鱼儿·是谁家本师绝艺

清代 • 陈维崧

家善百自崇川来,小饮冒巢民先生堂中。闻白生璧双亦在河下,喜甚,数使趣之。须臾白生抱琵琶至,拨弦按拍,宛转作陈隋数弄,顿尔至致。余也悲从中来,并不知其何以故也。别后寒灯孤馆,雨声萧槭,漫赋此词,时已漏下四鼓矣。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挑得如许?半弯逻逤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君何苦?君不见、青衫已是人迟暮。江东烟树。纵不听琵琶,也应难觅,珠泪曾干处。

凄然也,恰似秋宵掩泣,灯前一对儿女。忽然凉瓦飒然飞,千岁老狐人语。浑无据!君不见、澄心结绮皆尘土。两家后主,为一两三声,也曾听得,撇却家山去。

田家行

明代 • 高启

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

中田有禾穗不长,狼藉只供凫雁粮。

雨中摘归半生湿,新妇舂炊儿夜泣。

晏几道
简介描述: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村人。晏殊之子。宋代词人。

晏几道出身名门,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诗词天赋,14岁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凭借《鹧鸪天》名扬天下。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17岁的晏几道结束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晏几道的朋友郑侠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治罪,晏几道因此受到牵连,被送进牢狱,后得以释放。晏几道和在京城等待新官职的黄庭坚走得很近。后晏几道决心远离官场,寄情于诗词创作。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晏几道在寂寞困顿中逝世。

晏几道存世的词集《小山词》260首词作中,长调仅有3首,其余全为小令晏几道的诗词所表达的寓意深远,为宋代最浪漫的词作。晏几道是北宋词坛写小令“第一人”,正是因为其创作,小令才能成为日后流行的词调体式之一。在李商隐、李煜、黄庭坚等一众曾借梦抒情的文人中,晏几道堪称其中的高手。晏几道以梦写情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