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衰柳

清代王夫之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白话译文

要问一问西风为什么对柳这样怨恨,逞威风把柳树吹得百转千回,苦苦地非要把柳丝吹断。西风把柳叶吹得纷纷坠落,到处飘洒也不顾惜,柳叶被吹得已离开回塘,飘泊到天涯海角去了。

寒鸦害怕天黑找不到栖息之处,都仓皇失措的乱飞起来,趁着天没黑有斜阳,谁还肯留恋这衰柳。柳叶初生时的鹅黄秀色,只有在梦里才能找到;寒蝉叫声无力是唤不回春天的。

词语注释

  1. 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2. 为问:为我问之意。底:底事,什么事。
  3. 百转千回:形容思虑过重,萦绕不去。
  4. 苦要:偏要。情丝:指柳条。
  5. “叶叶”二句:这两句说,柳叶飘零不知何方,距离生长之地已如天涯般遥远。飘零的柳叶正是明遗民的象征。回塘,池塘,塘旁多植柳,此指柳树生长的地方。
  6. “阵阵”三句:意思是说,柳条柳叶飘零殆尽,栖息在柳上的寒鸦趁着斜阳纷纷飞走。
  7. 鹅黄:春天柳芽才吐的色泽。锦线:春天的柳条。
  8. “春光”句:是说初春的柳色只有在梦中才能再见到,美好的春光是寒蝉不能唤回的。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物词当以寄托为上。这首咏衰柳词托物寄怀,意在言外,把一种眷恋故国的悲怆之情蕴藉而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词的上片,写衰柳叶落不能归根。开头三句,用拟人手法提出问题:为我问一问西风,因为什么它那样怨恨杨柳,百千次地旋绕衰柳狠吹,苦苦地要把系情的柳丝折断。“情丝”眷恋明朝的土地,“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回塘周围自然种柳,有唐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为证,故回塘也指衰柳所在。既然西风把柳口卜吹尽,四处飘飞,那么早就离生根的土地远如天涯了。叶落归根已不可得,这两句说尽柳树的衰败、叶的飘零的绝境,象征着明朝遗民无所归附的命运。 ·

词的下片写衰柳春光不在。先从寒鸦写起,与上片相衔接。李白诗云:“杨柳可栖鸦”。那是春正浓,现在柳已衰落,故阵阵寒鸦无枝可栖。它们都去趁夕阳的温暖,没有谁还留恋衰柳。言外之意是说,明朝大势已去,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多数人自找温暖栖身之地。“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鹅黄”、“锦线”形容垂柳的新生姿态,但这种景象只不过是梦中所想,寒蝉与衰柳都是秋天景物,二者只能在秋天同归于尽,又怎能靠它来唤回春光。

这首词借咏衰柳以寄怀。上下片通过叶落不能归根、春光难以复现的描写,又以寒鸦、·寒蝉渲染衬托,寄托了对故国的眷恋,对国事的慨叹。语婉意深,悲怆之情,一唱三叹,表现得深厚、蕴籍,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夫之晚年的作品。王夫之作为明朝遗民,一生窜伏穷山40余年,国破家亡之痛至死忘,抗清复明的初衷至死不改。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巩固,反清复明的思想和活动虽然隐蔽存在,但明王朝的覆灭命运已绝对无可挽回。作者看到衰败的柳树触发故国之思从而创作这首词。

名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员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全词句句比兴,句句在‘有意无意之间’。其哀众芳芜秽、抱志死节之格乃屈骚之遗响;其‘梦里鹅黄拖锦线’又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之余韵。”

猜你喜欢

醉高歌·感怀

元代 • 姚燧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晚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咏永州

元代 • 陈孚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

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贞女峡

唐代 • 韩愈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

五代 • 孙光宪

鸡禄山前游骑,边草白,朔天明,马蹄轻。鹊面弓离短韔,弯来月欲成。一只鸣鹘云外,晓鸿惊。

王夫之
简介描述: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遗民。“武夷先生”王朝聘之子。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王夫之四岁时入家塾,七岁时通读十三经,后又学五经经义和诗文,王夫之十四岁中秀才,后又学诗,并自创诗歌。崇祯十五年(1642年),赴武昌乡试,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赶走李自成,攻占京城。王夫之听到惊天国变,写成《悲愤诗》,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挺身战斗。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之间,企图调停何腾蛟与堵胤锡矛盾,无果,退回到故乡衡阳,与“匡社”管嗣裘等在衡阳举兵起义。永历元年(1647年),投桂王,抗清未果。返衡阳,隐姓埋名。清康熙三年(1664年),写成《永历实录》。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石船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葬于大乐山高节里。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王夫之哲学体现了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论三论观的统一,特别是以本体论为人生论的价值来源和终极根据,此学说对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向善具有积极意义。其著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