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沅江畔的夏夜凉风飕飕,我们围坐在竹林中畅饮美酒。
且莫因歌声而触动思绪,为我被贬边荒而满怀忧愁。青山葱翠,明月朗朗,这里有的是作伴的朋友。
诗人突然遭受到被贬龙标的沉重打击,内心是很悲愤的,但他并没有消沉、颓唐。在这首诗里,他描绘了自己同友人们在龙标野外举行宴会的情景,抒发了不畏诬陷打击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诗的前两句以轻快的笔调点出此次宴饮的时间和地点。在一个夏日的夜晚,诗人携酒与友人一起来到龙标县的沅溪旁,聚集在青翠的竹丛中宴饮。清凉的晚风吹过,使人浑身通泰舒畅,潺潺的溪水声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足凉风”“就竹丛”,可见环境幽美宜人。“就竹丛”不仅写景,点明野宴的环境,而且暗用魏晋间嵇康、阮籍等七个文人名士相游于竹林的典故,含蓄地表现自己正如同“竹林七贤”一样,鄙弃功名、爱好山水、襟怀放旷。用“春酒”一词,亦表达了诗人饮酒时愉悦的心情。有佳景、美酒、良友,可以想见,他们的野宴,气氛是十分热烈、欢乐的。
第三句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弦歌愁远谪”五个字,表现他们并非无牵无挂,一味逸乐,而是乐中含愁,喜极生悲。他们抚琴高歌,琴声和歌声,渗透着他们被贬谪的悲愁,在夜空下、野地上荡漾着。本来是喜剧色彩的夜宴,却笼上了悲剧的浓雾。然而,“莫道”二字把惨淡愁云一扫而空,诗人以此表示否定,并不以被贬而愁苦。诗人面对眼前青山、碧天明月,顿觉心境朗澈。他从青山、明月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唱出了“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一警句。在逆境之中,尽情享受青山、明月之美,饮酒作乐,潇洒自如,充分反映出诗人雄浑豪迈的风格。这七个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表现大自然的美景无穷,人生的赏心乐事亦无穷的哲理,从而既含蓄又酣畅地抒写了诗人内心豪放洒脱、爽朗乐观的情怀。意余象外,使人咀嚼回味不尽。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用明朗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具有“语浅情深”“含蕴无穷”(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语)的特色,这首诗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古代的诗论家还指出,七绝最难写的是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莫道弦歌愁远谪”,既以“弦歌”承接上两句,又以“愁远谪”作转折;而“莫道”二字,既在这句中把“愁”推宕开去,又上承前两句而牵带出第四句。七个字起到了使全篇首尾相衔、开阖变化等多种妙用。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从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任上被贬为龙标尉。据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昌龄为人“孤洁恬澹,与物无伤”,却因“不矜细行”,即不拘生活小节,而引起“谤议沸腾”,以至被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龙标县。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在龙标贬所期间所写的。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浮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