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题冷泉亭

宋代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白话译文

亭前的古杉多么挺拔昂扬,就像衣冠楚楚的官员拱立在道路两旁。渐渐地我听到青翠的山谷里传来泉水声,有如群仙从东而下,身上的佩环琤琮作响。谁能相信这奇峰从天竺国飞来,将千丈青壁罗列在西湖边上?这是当年神仙用玉斧削下方壶山,现在它的来历却无人能知端详。

山上草木都因水分充足茂密茁壮,绿玉般的竹林更显得清润。冷泉的流水就像秋天的白露,又好似琼珠落地聚成了波浪。我驾小舟横渡这清澈碧绿的潭水,到达了对岸高耸的冷泉亭。我乘着酒兴起舞,身影如鸾凤在摇荡;我放声高歌,可莫让水底的鱼龙悲泣。这里景物与我老家济南多相像,可恨如今我流落江南,客居他乡!

词句注释

  1.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
  2. 冷泉亭:亭在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的深水潭中,为西湖名胜之一。据《临安志》,此亭为唐时建筑,白居易任刺史时,曾作《冷泉亭记》,并刻石于亭上。宋时移至飞来峰对岸。
  3. 直节:劲直挺拔貌,指杉树。
  4. 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缨,帽带。拱立:拱手而立。
  5. “渐翠谷”二句: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佩环琤琮有声。渐,领字,此有渐渐深入之意。珮环:玉制的饰物。
  6. 天峰飞堕:据《临安志》引《舆地志》裁,传说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僧慧理见此山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称其峰为“飞来峰”。
  7. 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所居皆仙圣。“方壶”即其中的一座。
  8. 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9. 琼珠:喻指露珠。
  10. 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11. 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渊:深水潭,指冷泉。
  12. 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13. 浩歌:放声歌唱。鱼龙泣:官水中鱼龙为之动情。
  14. 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风物,风光景物。吾家,指作者老家历城(今济南)。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从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家乡之思,从家乡之思联系着国家、民族之痛,悲愤深广,而出之以含蓄,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不是作者的刻意经营之作,却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

上片主要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冷泉亭一带景物。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像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像神仙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明所在之地;“千丈”,状高;“青壁”,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句中意思是:飞来峰像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和。

下片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与复杂的原因。作者的家乡在历城,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著名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同情。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很有特色。其一,写冷泉亭并不直奔题旨,而是挥洒笔墨,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作者沿着其游踪来写,由大到小,由远到近,把夹道古杉、翠谷泉声、飞来峰、冷泉亭细节一一展现出来,颇有曲径通幽、胜景迭至的盼望感。这就是绘画画水时“写水之前后左右”。其二,或拟人,或比喻,或诘问,或推测,并融相关神话传说为一炉,笔法摇曳多变,创造出清奇灵幻的艺术胜境,引人遐思。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归之后、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做宫,时间都很短。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他三十一岁时,夏五月受任司农寺主簿,至七年春出知滁州。这是他第一次任职于临安,也是三次中时间较长的一次,这首词可能是这一次在杭州任上作的。作者于某个秋日游览了飞来峰下冷泉亭,这里美不胜收的风景使作者联想到了家乡相似的风景,顿生感慨,创作了这首词。

名家评价

  •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前作富贵缠绵,后作萧散俊逸。

猜你喜欢

冬夜寄温飞卿

唐代 • 鱼玄机

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

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病起

宋代 • 陈师道

今日秋风里,何乡一病翁。

力微须杖起,心在与谁同。

灾疾资千悟,冤亲并一空。

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

述志令

两汉 •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游万柳堂记

清代 •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与刘伯宗绝交诗

两汉 • 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