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苏武书

两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馀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白话译文

子卿足下:

您辛勤地宣扬美德,在太平盛世当官,美名流传于四方,真是值得庆幸啊!

我流落在远方异国,这是前人所感悲痛的。遥望南方,怀念故人,怎能不满含深情?以前承蒙您不弃,从远处赐给我回音,殷勤地安慰、教诲,超过了骨肉之情。我虽然愚钝,又怎能不感慨万端?

我从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到些异族之人。我戴不惯皮袖套,住不惯毡幕,也只能靠它们来抵御风雨;吃不惯腥羶的肉,喝不惯乳浆,也只能用它们来充饥解渴。眼看四周,有谁能一起谈笑欢乐呢?胡地结着厚厚的坚冰,边塞上的土被冻得裂开,只听见悲惨凄凉的风声。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在边塞的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这些声音,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悲伤?

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周围的人,见我这样,用不中听的话来劝告勉励,可是,异国的快乐,只能令人悲伤,增加忧愁罢了。

唉,子卿!人们的相互了解,贵在相互知心。前一封信匆忙写成,没有能够充分表达我的心情,所以再作简略叙述。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敝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我军依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我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

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我身边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感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邪臣管敢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这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您是汉朝之臣,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受小人的诽谤,他们都受迫害、屈辱,其事业也告失败。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唉,子卿!还有什么话可说?相隔万里之遥,人的身份不同,人生道路也迥然相异。活着时是另一世间的人,死后便成了异国鬼魂。我和您永诀,生死都不得相见了。请代向老朋友们致意,希望他们勉力事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公子很好,不要挂念。愿您努力自爱,更盼您时常依托北风的方便不断给我来信。李陵顿首。

词句注释

  1.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匈奴单于胁迫其投降,苏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以牧公羊,俟羊产子乃释放。苏武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十九年,节旄尽落。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苏武得归,拜官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并图其形于麒麟阁。书:信。
  2. 足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对方,只望对方足下侍从人等来转达。
  3. 勤宣令德:努力发扬美德。
  4. 策名:出仕,作官;古时士人出仕,把姓名登记在官府的简策上,称为策名。清时:谓太平盛世。
  5. 荣问:好名声。问,通“闻”。休畅:美善顺畅。
  6. 望风:想望风采,自远处瞻望其人。
  7. 依依:恋恋不舍。
  8. 遗:弃。
  9. 勤勤:殷勤。
  10. 不敏:不才。自谦之词。
  11. 穷困:困窘。
  12. 异类: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13. 韦韝:革制袖套,用以束衣袖,射箭或操作时用之。毳幕:毡帐。
  14. 膻:羊臊味。酪浆:牲畜的乳浆。
  15. 谁与:即“与谁”。
  16. 玄:黑色。
  17. 胡笳:古时胡人吹奏的管乐器。互动:互相应和,此起彼伏。
  18. 边声:胡笳、马嘶等边塞之声。
  19. 临年:垂老之年。戮:杀。
  20. 妻子:妻子儿女。为鲸鲵:指被诛戮。
  21. 无知:愚昧。
  22. 亲:指父母。
  23. 蛮夷:古代称南方、东方少数民族为蛮、夷,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24. 已:同“矣”。
  25. 戎狄:古代对西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26. 孤负:犹言辜负。区区:诚挚貌。
  27. 忽然:立时。
  28. 见:通“现”。
  29. 顾:不过,但是。
  30. 适:正好。
  31. 攘臂:捋袖伸臂,表示发怒。
  32. 辄:即、就。苟活:苟且生存。
  33. 以:而。不入耳:不中听。
  34. 忉怛:悲痛。
  35. 书:信。
  36. 先帝:指汉武帝。
  37. 绝域:极远的地方,当时指匈奴。
  38. 策:鞭策,这里指指挥。羁:马笼头。
  39. 奔:指逃兵。北:指战败者。
  40. 灭迹扫尘:消除脚印,清扫灰尘。比喻杀伤之易。
  41. 枭帅:骁勇的将领。
  42. 三军:军队的通称。
  43. 希:通“稀”,少。
  44. 此时功难堪:言此时功大,不可胜比。堪,胜也。
  45. 练:通“拣”,选择。
  46. 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
  47. 相如:相及,相比。
  48. 悬绝:差别极大。
  49. 扶乘创痛:意为按住伤,忍着痛。创,伤。
  50. 争首:争先。
  51. 扶病:带着病。扶,支撑。任:堪,胜。干戈:泛指兵器。
  52. 兵:兵器。
  53. 争为先登:犹言争着往上冲。
  54. 饮血:血泪入口,犹言饮泣,形容极度悲痛。
  55. 引还:引兵回去。
  56. 贼臣:指李陵的军侯管敢,因受罚叛逃匈奴,将李陵军中的重要秘密告诉了匈奴人。
  57. 高帝:汉高祖刘邦。平城: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东。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谋反,高祖亲征至平城,被匈奴人围困七天,后听从谋臣之计脱险。
  58. 仅乃:只是才。
  59. 为力:指有所作为。
  60. 执事者:各部门的专职人员,百官。云云:谓议论纷纷。
  61. 苟:随便。
  62. 偷生:苟且生存。惜:吝,舍不得。
  63. 宁:岂,难道。
  64. 有所为:这里指有目的、有原因。
  65. 前书:前一次信。
  66. 国主:犹主上。
  67. 诚:确实。虚死:徒劳无益地死。立节:树立名节。
  68. 灭:磨灭。
  69. 范蠡:春秋楚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为越大夫。吴国攻破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范蠡辅越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灭吴国。后因越王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安乐,前往齐国,改名鸱夷子皮居定陶经商,称陶朱公。
  70. 曹沬:春秋时鲁国武士,齐鲁交锋,鲁三战三败后齐鲁国君相会于柯(在今山东阳谷东),曹沬劫持齐桓公,使订立退还鲁国领土的盟约。
  71. 图:意料。
  72. 椎:通“捶”,捶击。
  73. 薄:不厚道,不宽厚。
  74. 云尔:这样说。
  75. 萧:萧何(?-公元前193年),沛县(今属江苏)人,汉开国重臣之一,任相国,封赞侯。因劝高祖开放上林苑空地给百姓耕种,触怒高祖,被逮捕入狱,经大臣相救获释。樊:樊哙,汉初功臣,封舞阳侯,因被诬告同吕后结谋杀赵王如意被捕,后被吕后释放。囚絷:拘禁。
  76. 韩:韩信,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汉开国重臣之。因被告勾结陈稀谋反为吕后逮捕,斩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彭:彭越,汉初功臣,封梁王,因被告谋反为高祖所杀,夷灭三族。菹醢:剁成肉酱。
  77. 戮:杀。
  78. 周:周勃。魏:魏其侯窦婴。辜:罪。
  79. 佐命:古代帝王建立王朝,自谓承天受命,故称辅佐之臣为佐命。
  80. 亚夫:周勃子周亚夫,西汉名将,善治军,文帝时任河内守,驻防细柳,景帝时任太尉,继平七国之乱,升丞相。因儿子私买御物入狱,绝食而死。
  81. 信:诚,实在、命世:著名于当世。
  82. 具:才能,才具。
  83. 遐举:远行,这里指死亡。
  84. 陵先将军:指已故汉代名将李广,李陵祖父。初任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和右北平等郡太守,匈奴畏之,称“飞将军”。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行军途中迷路,受责自杀。
  85. 贵臣:指大将军卫青。卫青本姓郑,以问母姊得幸武帝为皇后,遂冒姓卫。
  86. 刭:用刀割脖子。表:外。
  87. 负戟:扛戟。戟,古代一种兵器。
  88. 单车之使:一辆车子的使者,谓从行的人很少。
  89. 适:到……去。
  90. 遭时:遇时。不遇:不顺。
  91. 伏剑:用剑自杀。苏武奉使入匈奴,卫律欲使之降,武谓屈节辱命,无面目以归汉,乃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而抱持武,武气绝半日方复息,于是徙之北海上无人之处。
  92. 几:几乎。朔北:北方,谓匈奴地域。
  93. 丁年:壮年,成丁之年。
  94. 皓首:白头,指年老。苏武留匈奴历十九年。
  95. 终堂:谓死。
  96. 去帷:离开帷帐,指改嫁。
  97. 蛮貊:泛指四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98. 茅土:指受封为王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为茅土,给受封者在封国内立社。荐:举用。
  99. 千乘:指诸侯国,古诸侯大国地方百里,兵车千乘,称千乘之国。
  100. 典属国:秦始置汉沿秦制,掌管民族交往的事务。
  101. 加:施于。
  102.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
  103. 廊庙:犹庙堂,指朝廷。宰:辅佐国君统治国家的最高官吏,这里泛指高官。
  104. 厚:重。诛:求,惩罚。
  105. 孤恩:即辜恩,负恩。
  106. “虽忠不烈”句:即使忠而不能尽节,也要视死如归。
  107. 眷眷:怀念。
  108. 稽颡:古代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之礼,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后亦用于请罪
  109. 北阙:古宫殿北面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这里是朝廷的别称
  110. 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这里指狱吏。
  111. 望:期望。
  112. 殊:断绝。
  113. 幸:希望。故人:指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和任立政。霍光与上官桀乃辅佐昭帝的大臣,曾派李陵老友任立政去匈奴召李陵,李陵不肯归。
  114. 胤子:嗣子。是苏武在匈奴时与匈奴女子所生,名通国。
  115. 时:常常。因:依靠。惠:赐。德音:善言。
  116. 顿首:叩头,古时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向对方表示敬意。

作品赏析

在这封信中,李陵通过苏武和自己一家在抗击匈奴斗争中的不幸遭遇,声泪俱下地控诉了汉朝最高统治者对舍生忘死的抗击匈奴的将士的“负德”行为,揭露了汉朝皇帝的自私、残忍、忘恩负义。令两千多年后的读者读了这封信后,也不能不对汉朝最高统治者切齿。

信的开头,作者用了两个小段,简单地礼貌性的寒暄之后,从第三段便转入了血泪控诉的正题。

在三、四自然段中,李陵概略地写了自己降匈奴以来悲痛愁苦的心情:首先是孤独感使他痛苦不堪。他降匈奴以来,举目无亲,终日所见都是异类。其次是胡地的恶劣生活环境,使他愁苦不已:御风雨的是“毳幕”,充饥渴的是膻肉酪浆。玄冰、裂土,萧条的悲风,互动的胡茄,悲鸣的牧马,都使他不觉泪下。再次是怀念因为自己降匈奴而临年被戮的老母,并为鲸鲵的妻子,再加上有家不能归的思乡之情都时时煎熬着他,使他痛苦不已。

在第五自然段中,李陵较详细地叙说了自己迫不得已才降匈奴的过程:汉武帝派兵出击匈奴,本是人多势众,但是李广利、公孙敖等五将却莫名其妙地“失道”了,只有李陵一人率步卒五千出征绝域,李陵以五千之众对匈奴的十万骑兵。在双方势力相差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李陵率领的汉军将士仍“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这是非常壮烈。

匈奴为了挽回败局,又组织了更大的反攻:“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即使在这样强大的敌人面前,李陵所带的疲兵,仍“一以当千”,仍“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战斗到最后阶段,李陵带领的汉军只剩下不满百的扶病将士时,只要李陵振臂一呼,扶创之兵仍皆奋起,举刃指虏。到了兵尽矢绝之时,还要“徒首奋呼,争为登先”。面对这不怕死的汉军,匈奴甚至怀疑汉军设有伏兵,不敢冒然出击。只在贼臣管敢投敌,向匈奴泄露了汉军的真实情况后,匈奴才敢围歼不满百的疲弊伤残汉军,李陵的被俘也就势不可免了。

在六、七自然段中,李陵据理反驳了某些执事者埋怨李陵兵败时不杀身成仁的荒谬指责。这部分的开头,李陵就讲了一个人人皆知的浅显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李陵列举了汉高祖七年,高皇帝带着三十万大军,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平城仍被匈奴包围,全军将士犹七日不得食。言外之意我李陵兵败被俘也在常理之中。接着李陵以悲愤的心情叙说了自己兵败不杀身成仁的根本原因是要有所为,要寻机报恩于国主耳,并非某些当事者所指责的那样,自己兵败不死是因为偷生、惜死。李陵认为: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李陵又用历史上的范蠡和曹沫为例,指出他们在兵败受辱之时,并没有杀身成仁,一死了事,而是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寻找为国效力的时机,他们终于青史留名。但李陵为汉王朝忍辱负重换来的却是“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汉朝最高统治者对赴汤蹈火的将士是残忍和无情的,这就不能不使李陵仰天椎心而泣血了。

李陵在八、九、十段中,反驳了苏武所谓的“汉对功臣不薄”的虚假说教。汉帝对功臣是厚是薄,李陵用三个事实来具体说明。一是用在汉朝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功臣的可悲下场来说明汉朝最高统治者的薄情行为:萧何、樊哙、韩信、彭越、晁错、周勃父子、魏其侯窦婴、贾谊都有杰出的“命世之才,将相之具”,他们都为汉朝的生存与发展竭尽忠诚。他们只因为受小人之谗,都受到了祸败之辱,甚至很多人死无葬身之地。二是用自己先祖父李广的下场说明汉君的负德行为:飞将军李广参加了汉朝对匈奴的七十余场战争,使敌人闻声丧胆,为保卫汉王朝的边境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因失去了权贵卫青等人的欢心,最后不得不自戮于异域。三是用苏武本身的经历说明汉君对功臣的薄情:苏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在匈奴的十九年,过着“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的悲惨生活,这十九年使“老母终堂,生妻去帷”。照常理,像苏武这样的功臣归国后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但苏武归汉后无尺土之封,只赐钱两百万,位不过赏了个负责民族事务的典属国小官。和苏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主使一些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通过以上三个事例,再形象不过地说明汉君对功臣不但不是不薄,而且是既凶残,又无情无义。

信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既明了地表达了与汉王朝绝决的态度,又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封信在写作上也有很多特点。如结构严密,说理透彻,感情浓郁,都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有声有色,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以及后来武帝处置失当(诛杀李陵全家),所以,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多次使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他居人篱下,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信中作者对四字句的运用娴熟至极,对情景交融的写法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寝,侧耳远听,牧马悲鸣,呼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时因北风,复惠德音”等,这完全是文字的绝妙组合,极其贴切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怀。

创作背景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博德按兵不动,致使李陵带着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于是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留匈奴十九年后归汉,反过来又替汉帝屡召李陵归汉。李陵写给苏武的这封信,就是李陵收到苏武的一封劝归信后,写给苏武的一封复信。

名家点评

  •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相其笔墨之际,真是盖世英杰之士,身被至痛,衔之甚深,一旦更不能自含忍,于是开喉放声,平吐一场。看其段段精神,笔笔飞舞,除少卿自己,实乃更无余人可以代笔。昔人或疑其伪作,此大非也。”
  • 清代文学家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六:“一以自白心事,一以咎汉负功。文情感愤壮烈,几于动风雨而泣鬼神。除子卿自己,更无余人可以代作,苏子瞻谓齐梁小儿为之,未免大言欺人。”
  • 清代文人储欣《古文菁华录》卷二十:“前叙己功,后愤汉薄,哀怨靡靡。东坡先生斥为伪作。良然。大抵读古人文字,当思之于神气骨力之间,则真伪立辨。更以时代参之,百不失一矣。西汉文,虽丽如邹、枚,质于苍厚,时代使然也。此书流利,反不如邹、枚之俳,而的然知其伪者其神气骨力非也。伪为之者,苏公谓齐梁间人,余谓齐梁浮脆已极,又不能到此,当是东汉魏晋间人为之。亦于神气骨力,定其时代耳。又其机调,最利举业,存之。”
  • 清代名士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六:”陵之降虏,罪当族矣。汉误族陵家,虽未免过当然,正未可谓为负陵也。盖既已降虏,陵已负汉,汉之诛陵母妻,罪状纵或不实,要非妄加无罪人可比,况陵所云报恩国主,不但势所难能,亦恐原无此意。书中洗冤处,盖属能词。然说来生气勃勃,兼之行文有法度,最足以启发后学性灵,故录之,或曰六朝人拟作。”
  • 明代文学家江盈科《江盈科集》:“情真语真,悲壮激悲。千古而下,令人一读一泪。苏长公乃谓齐梁小儿戏为之,未免英雄欺人。夫此篇,岂但齐梁人不能为,即索诸长公集中,恐亦难轻比拟。”
  • 现代诗人李文兴《浅吟低唱:李文兴诗集》:“读李陵《答苏武书》有感——字字血泪一腔屈,句句怨愤满篇悲。功臣义士负戟叹,长天万古寒雪飞。”
  • 现代作家、书法家顾随《顾随全集》卷七:“李陵《答苏武书》,十足是苦,又有一点辩白,而病亦在此。人与人之间原用不着辩白,相信好了,不相信活该。以悲苦心情写辩白言辞,所得是愤慨。此文之首段、二段一连叙出七个“悲”字,第二段更有“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一语,自己说出悲来,读者更须于其中咀嚼出苦味,方不负此文章。李陵“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亦写得好。感人之微妙,莫过于声。”

猜你喜欢

绿头鸭·咏月

宋代 • 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7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唐代 • 李白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

调笑当时人,中天谢云雨。

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

故交不过门,秋草日上阶。

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

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

歌动白紵山,舞回天门月。

问我心中事,为君前致辞。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

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

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

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

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违。

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

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元代 •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塞上曲送元美

明代 •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宿澄上人院

唐代 • 卢纶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李陵
简介描述:

李陵(?-前74年),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汉名将李广之孙。西汉将领。

李陵少以擅长骑马射箭和尊敬贤人为世人所称颂。最初担任侍中建章监。汉武帝因其有李广的风范,派他率领800骑兵,深入匈奴地区侦察地形。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率领5000人驻扎在酒泉和张掖,以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年),以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命令他管辖军需物资。李陵不甘心担任这个角色,请求独自率领5000名步兵与李广利分道进击。虽率军力战,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汉武帝误信了他教单于备战的谣言,族灭了其母亲、弟弟和妻子。后居匈奴二十多年。

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李陵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