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代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白话译文

自分别后,望不尽隐隐约约的重峦叠嶂,更难忍受波光粼粼的江水奔流而逝。只见柳絮纷扬漫天飘洒,面对娇艳的桃花痴醉得脸色晕红。闺房楼阁透出阵阵香风,掩闭重门,到黄昏听着雨点敲门的声音。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忽地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怎不叫人落魄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盖上新的泪痕,断肠人常记挂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身上的香肌瘦减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词句注释

  • 十二月过尧民歌:中吕宫带过曲,由《十二月》与《尧民歌》两个曲牌组成。十二月,曲牌名,句式为六个四字句,六句四韵。尧民歌,只做带过曲用,无独用者,其定格句式为七七、七七、二五五,七句七韵。
  • 遥山隐隐:远山隐隐约约。这里用作双关,是说别时情景隐约还在心上。
  • 粼粼:波光闪闪的样子。
  • 飞绵:指飘飞的杨花柳絮。
  • “对桃花”句:以人面喻桃花。暗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诗意。醺醺,形容醉态很浓。
  • 内阁:深闺,内室。
  • 重门:庭院深处之门。
  • “怕黄昏”句: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化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词意。
  • 销魂:亦作“消魂”,失魂落魄的样子。暗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意。
  • 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 香肌瘦: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
  • 搂带:亦作“缕带”,束腰带,泛指衣带。宽三寸:是说人憔悴瘦损,体不胜衣。

作品赏析

此曲全篇按曲牌和写法可划为两层。《十二月》六句为第一层,通过描写春景寓含女主人公睹物思人的心绪;《尧民歌》七句为第二层,直接描摹女主人公的相思情态。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如“隐隐”勾勒出远山的样貌,“粼粼”写出了水的晃动之姿,说明两人相隔的不是一两座山,而是重重群山,不是一汪浅水,而是望不穿的河流,这就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这一层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作者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显示出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女主人公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且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表述相比,这个结尾更直接,更夸张,也更口语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

曲词至此,作者代主人公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烈情感。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在写作中特意安排前支曲子写景,句式多用叠字,景中寓情;后支曲子抒情,句式多用连环,情中带景。这种结构有如词中的上下片,并且上下联贯,一气呵成,快声快调,如珠走盘。正是这种快唱形式,把主人公久别思念之深情宣泄出来,把司空见惯的离情别绪写活了,写得十分富有情趣。全曲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王实甫弃官不仕后,专注于勾栏瓦肆。这首带过曲是他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名家点评

  •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对偶、音律、平仄、语句皆妙。”
  • 现代元曲研究家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此写“别情”之杰构也。”

猜你喜欢

人月圆·会稽怀古

元代 • 张可久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苎萝人去,蓬莱山在,老树荒碑。神仙何处,烧丹傍井,试墨临池。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汨罗遇风

唐代 •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一枝花·杭州景

元代 • 关汉卿

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胡腾儿

唐代 • 李端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王实甫
简介描述:

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厢记》取材唐代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演为五本二十一折的长剧。在当时杂剧中,号为“天下夺魁”,对后世影响很大。《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