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歌者何戡

唐代刘禹锡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白话译文

我离别京城已经二十多载,今日重闻宫中旧曲,心中无限感慨。当年老相识就只剩下何戡一个,他又殷勤地把《渭城曲》唱起来。

词句注释

  1. 何戡:元和、长庆年间一位著名的歌手。
  2. 帝京:帝都,京都。
  3. 天乐:指宫中演奏的音乐。不胜情:感情无法抑制。
  4. 更:再。渭城:乐府曲名。亦名“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赏析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两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年)诗人回到长安的事与情,但这话同时也就告诉了读者“二十余年”前,诗人曾在帝京,并且听过“天乐”。这表明诗人当年并非长安一布衣。一别多年,帝京重返,且又听到熟悉的“天乐”,此时此地,直教诗人情难自已。这“情”的内涵是喜,还是悲,是伤,抑是慨,并没有明确说出,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了解诗人“二十余年”前在长安的情况,而后又是怎样“别帝京”的,“别”后这二十多年又是怎么度过的,还有与他一样告“别帝京”的朋友们,又有着怎样的遭遇。这些问题,事实上就是一段“永贞革新”的兴起和失败的历史,保守势力对革新派残酷迫害的历史,这里有包括诗人在内的“二王八司马”的悲剧,还有这些悲剧人物之间的相互激励、相濡以沫的动人的篇章。只有思索回味了这些,读者才能体会到“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的深沉的内涵,和无限的悲慨。对此,诗人有时也表现得比较明快直率,比如“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这是头一年(827年)回长安途中在洛阳遇到韩泰时写的,可见这种悲愤之情,久已郁积于胸,“洛中逢韩七”,“重闻天乐”,都不过是遇事则动、借题发挥而已。

一二两句由今而入昔,思绪万端,言简意丰,情溢于词,而对于全诗来说还只是开始,它给与何戡重逢创造了环境和心理的背景。第三句折转入正题,妙以何戡之在,点出“旧人”之不在,如此情景,则“在”亦悲,“不在”亦悲,无限悲痛,隐于字背。况且唯有的一位旧人何戡,又偏不忘旧事,又为他唱起了当年送别的离歌《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没有人能想到重入长安无故人。何戡一曲,往日的“别帝京”,此时的耆旧凋零,更是齐袭心头,千层浪,万重波。滔滔难平。有人说艺术贵在引人思索,此诗之妙,大概也在于此。

名家点评

《注解选唐诗》:“不胜情”三字有味,旧人唯有何戡在,见得旧时公卿大夫与己为仇者,今无一存,惟歌妓何戡尚在。

《归田诗话》:(刘禹锡)晚始得还,同辈零落殆尽。有诗云:“昔年意气伍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二十年来零落尽,两人相遇洛阳城。”又云:“休唱贞元供奉曲,光时朝士已无多。”又云:“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盖自德宗后,历顺、宪、穆、敬、文、武、宣、凡八朝。

《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苦于言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郭浚曰:《穆氏》、《何戡》二诗同法,追想间极是婉转。陆时雍曰:深衷痛语。胡次焱云:前二句,颇有恋君之意。因“唱渭城”句推之,乃知幸怨家仇人之无存也。旧人惟有何戡,更与唱曲,欣幸快意之词,与“前度刘郎今又来”同意。

《唐诗别裁》:王维《渭城》诗,唐人以为送别之曲。梦得重来京师,旧人惟一乐工,为唱《渭城》送别,何以为情也?

《唐诗笺注》:念旧人而止存何戡,乃更与殷勤歌唱,缭绕“不胜情”三字,倍多婉曲。“渭城朝雨”,别离之曲,又与上“别帝京”相映。

《诗法易简录》:无一旧人能唱旧曲,情固可伤,犹若可以忘情;惟尚有旧人能唱旧曲,则感触更何以堪!

《历代诗法》:抚今思昔,可泣可歌。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前二首(按指《与歌者米嘉荣》、《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题外转意,此首兜里得好,叙而不议,神味觉更悠然。深情高调,三首未易区分高下也。

《诗境浅说续编》:诗谓觚棱前梦,悠悠二十余年,家令重来,春婆梦醒,重闻天乐,不禁泪湿青衫。后二句谓甫惘惘之相看,又匆匆之录别,同调无多,为唱一曲《渭城》殷勤致意,耆旧凋零,因何郎而重有感矣。

《唐人绝句精华》:此三诗皆听歌有感之作。米嘉荣乃长庆间歌人,及今已老,故感其不为新进少年所重,而以“好染髭须”戏之。穆氏乃宫中歌者,故有“织女”、“天河”、“云间第一歌”等语,而感于贞元朝士无多,以见朝政反覆,与《再游玄都观》诗同意。何戡则二十年前旧人之仅存者,亦以感时世沧桑也。禹锡诗多感慨,亦由其身世多故使然也。

猜你喜欢

念奴娇·闹红一舸

宋代 • 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晓行

清代 •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沈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元代 •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迷仙引·才过笄年

宋代 • 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浙西三瀑布记

清代 • 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刘禹锡
简介描述: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江苏徐州、河南洛阳、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为匈奴后裔)。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