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闻

近现代鲁迅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白话译文

深宅大院的豪门权贵,华灯照耀下酒宴大开;侍女也只得装束端整,替阔佬们去递菜传杯。

侍女想起焦土下的亲人,柔肠寸断啊多少苦悲;低下头佯装整理罗袜,赶忙擦拭去啼哭泪痕。

词句注释

华灯:《楚辞》:“华灯错些。”古代雕刻的有文彩的灯。这里指华贵的灯。敞:敞开。豪门:富豪人家的大门,此处代富豪人家的宅第。俗语有“豪门大户”。

娇女:左思《娇女诗》:“左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这里指娇弱的少女。严妆:端整的装扮。玉樽(zūn):玉杯,指豪华的酒席。

情亲:指亲人。焦土:被战火焚烧过的土地。

佯(yáng):假装。罗袜: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丝袜的意思。

创作背景

《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为知人(知交)写字五幅,皆自作诗。为内山夫人写云:‘华灯照宴敞豪门…”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侵略。沦陷区的人民,遭受着残酷的杀戮,过着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的生活。蒋介石推行“不抵抗主义”,当时的中国人民,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灾害,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妇女被迫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鲁迅有感于此作了此诗。

作品赏析

“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

这里的“华灯”“玉樽”既是写实,更是用以烘衬“豪门”的穷奢极欲铺排张扬的生活。“娇女”,说明少女处于一种被压迫无力抵抗的地位。两句对衬:一面是奢侈荒淫,一面是生活所迫;一面是酒食喧腾,一面是强为欢乐。两句写了同一场景,而人的苦乐迥异,这正是身份背景对立的表现,也是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真实写照。

“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这两句全是写“侍玉樽”的“娇女”。面对着这伙酒气熏熏的富豪们,少女忽然想到了在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天地”里的亲人。她流下了眼泪,但是这眼泪却不敢也不愿让人看见,一个“掩”字,语重千钧,深刻地反映出这位孤苦无依少女的处境,凝聚着作者鲁迅深厚的同情。“佯看”,见出少女的聪明智慧,更见出少女的不得已;“强颜欢笑”的痛苦,才是最深沉的痛苦。

这首诗作者在“尺幅”之大的画面上,绘出了当时生动的阶级压迫情景,囊括了彼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现实”世界。当时的旧中国,一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吃人者”的荒淫与奢侈;一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的“被吃者”的痛苦与呻吟。诗的思想内涵是既广袤而又深刻。

在艺术上作者采取了“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的写法,由于作者深知七言绝句的“局限”性,所以他一面选取了豪门盛宴这一场景,一面却以“娇女侍樽”作为中心出现在“画面”上。表面看来,前者是“主”,后者是“宾”,但实际恰恰相反,诗的主题中心在“娇女”(她代表着一个阶级,一个“世界”),而“华灯照宴”那喧腾气氛,不过是用来衬托这一中心人物,反衬她的可亲可敬,以及值得同情。

名家点评

  • 著名学者许寿裳:“这是一方写豪奢,一方写无告,想必是1932年“一·二八”闸北被炸毁后的所闻。”
  •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心伶:这首小诗通过一个豪门夜宴的特写镜头,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和豪门贵族的穷凶极恶,骄奢淫逸,表现了一个遗孤在苦难年代的悲惨遭遇,倾诉了劳动人民深沉的阶级仇、民族恨。它是一幅对比强烈、色彩鲜明的画图;同时,它还有背景,有情节,有烘托,有形象描写,有心理刻划,具有生动逼真的立体感。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作者把四句诗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没有作者感情的直接发抒。它是在豪门与侍女的鲜明的对比中,精心描绘出一个特殊的场景,并通过深刻的心理描写展示主题。作者着笔的重点,是深刻描绘在“华灯照宴”下,严妆侍酒的少女的惨痛的心。诗篇先见了场景,再写人物,然后引出一个令人痛断肝肠的事实,揭示出人民所受灾难的深重,暴露出剥削者对人民的压迫与摧残。诗篇画面鲜明,气氛浓重,重点突出,使人经久难忘。

猜你喜欢

河传·燕飏

五代 • 顾敻

燕飏。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慵整。海棠帘外影。

绣帏香断金鸂鶒。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致酒行

唐代 •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题画兰

清代 •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白帝城最高楼

唐代 • 杜甫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鲁迅
简介描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