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雪月之观

明代沈周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白话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

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

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已经很多了。

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词句注释

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

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冱(hù):寒冷凝结。

虚澄:空虚清澈。

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浃(jiā):透。

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茫然:迷濛不明。

恍然:模糊不清。

呀(xiā):张大了口。

太素:素净。

敷:铺陈。

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汗漫:没有边际的。

衰飒:衰落。

二鼓:二更天。

兀坐:独自端坐。

改:更。

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创作背景

沈周一生绝意仕进,隐遁吴门,风神萧散,据云望之如神仙中人。这篇散文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时作者已六十二岁,他以画家的慧眼,诗人的灵性,生动地描绘了雪月交辉的美景。

作品赏析

新岁正月初三,一场江南罕见的大雪悄然而降,足足下了两天,虽已放晴,但是天塞地冻,直到初十,依然冰封雪凝。此夕月出,雪月争相辉映,寒宵静坐纸窗之下,顿觉寰宇异常光明亮澈,不觉添衣而起,竟然独自踏着碎玉琼瑶,步上溪西小楼。小楼临水,下皆空明澄激;四周景物悉被皑皑白雪覆盖,冰琢玉砌;月光与雪光相激射,“若涂银,若泼汞”,尽显光的强度和质感。“腾光照人”进射出的光彩照耀着人,“骨肉相莹”,仿佛照得人的骨肉都莹洁透明。此为篇中警句,神来之笔。人,净化了;世界,也净化了,是洁白无瑕、晶莹别透。置身于如此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既有蝉蜕于尘埃之外的欣喜,也有几分荒寒空寂的凄然。更有楼前溪水,月光映照在清波间,波光躯粼,树影滉漾,萧疏的枝条倒映于寒碧之中,如同镜子映照着人萧疏的头发,历历分明明。非画家的敏锐目光,不能及此。此时奇寒浸透肌肤,凄清砭入肺腑。

接着写作者的冥思遐想。独自凭栏,仰观字,混茫一白,令人迷惘;俯视大块,银妆素裹,恍惚迷离;自己禁不住嗟叹惊讶,凝视的目光久久不能收回。此时作者逸兴遄飞,感到物我同化,浑融一体,人与自然都臻于清空澄明的境界。这是上天将我送入远离尘嚣的太素之乡,那种泠泠御风而行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官传。遗憾的是不能形诸笔墨告诉那些未曾从游的人。但是,我所得到的美的享受已经很满足了。

文中刻画岁月沧桑、人生迟暮的心态,曲折入微。作者已是垂暮之年,无力浪游天下,但是壮心未泯,虽然独上小楼,却还想着天下的名山大川应该境界更阔吧,那那里的雪月之观应该更加神奇吧,恨不能挟明月而高飞,遨游八方之外,然后再返回这个雪月交辉的溪畔小楼的怀抱,可见他是多么渴望挣脱世俗尘网的羁绊。那那种漫无边际、汗漫而游的神思遐想,虽然难以平息,但是老气衰颓,禁受不住这里的凄骨之寒,于是就纵声高歌,走下楼去。时已二鼓,又回到纸窗之下,独自端坐,怅然若失。此夕的雪月之观,平生亦不屡遇,而自己的健忘却日甚一日,再过几天,又模糊淡忘了,故为记,捕捉住那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观。

名家点评

南通师院中文系教授姜光斗《中国古代文人小品》:沈周的这篇散文是继唐代舒元与《长安雪下望月记》之后,描写雪月奇观的又一篇杰出的美文。首先,作者以画家对于色彩、光影、物体形态等所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月下雪景的种种特征,将其出色地表现出来。其次,在一篇不足的小品文中竟如此逼真传神地写出了难以言传的心理历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奇观。

猜你喜欢

朝天子·西湖

元代 • 徐再思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自咏示客

宋代 •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

清代 • 纳兰性德

塞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戚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小语绿杨烟,怯踏银河冻,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惟珍重。

小雨

宋代 •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代 •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沈周
简介描述: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

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

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沈周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