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宋代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济时:拯救时局。从:跟,向。

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扁(piān)舟:小船。

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鲈(lú):鲈鱼。堪:可。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拚(pàn):舍弃,不顾惜。

悠悠:众多的样子。浑:全。

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品学赏析

词的上片抒写的是作者对于友人壮志难酬的同情及对友人辞官归隐的理解。开篇“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既点出送别地点,也交代了作者的这位友人要辞官隐退的事实。作者一开篇就设下“问何事、翩然引去”的问题,引人遐想。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友人对“何事”的回答,只设想友人归隐后的生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呼应前文“翩然”一词,写友人今后将漫游湖海之上,过着与鸥鹭为伴、穿梭于江上烟雨的隐居生活。这种生活看似自在、悠闲,实际上“半帆烟雨”四字隐约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将受江上风雨侵扰的担忧,同时也暗示出友人辞官归野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的隐衷。“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两句,作者代友人吐露真言,将其归隐的原因和盘托出,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作者既写友人行经垂虹亭的事实,又从友人经过垂虹亭的时间想到此时正是鲈鱼肥美的季节,再关和晋代张翰在外做官,想到家乡鲈鱼脍便辞官返乡的典故写友人此次辞官归隐,显得亲切、自然。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下片“拚一醉”四句,承上片“鲈堪煮”而来,写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情景。由于有上片充分的铺垫,此处惜别的情意就更显浓厚。 “拚一醉”语气沉重,表现出作者挽留友人的坚定与执著; “歌一曲”语气轻缓,但用情极深,表露出作者欲留友人不得,不得已送友人归去时的留恋与难舍深情。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后处境的担忧,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怅惘。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作者借友人归隐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正是用人之际,而像友人这样的能人志士却要隐退,任其虚度光阴,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结尾处,作者举头问天,天亦无语,委婉地表明作者的心思无人理解,悲愤之情更深。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寓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名家点评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琪:这首送别的词,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抱负和才能是了解的,对友人的遭遇是同情的。其实,“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也正是自己的写照。结尾两句则倾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感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此词为送别朋友而作,表现了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并借题发挥,抒写了报国无路的悲慨。开篇以问句开启,接着自问自答,“报国”两句,有策而无路,感慨悲愤。换头赋送别之情,“世事”以下重新挺起,愤世之情,迟暮之感,一泻而出。一结真有屈子问天之意。气势畅达,风格壮阔而苍凉。

猜你喜欢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唐代 • 岑参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鸳鸯草

唐代 • 薛涛

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出妇赋

魏晋 • 曹丕

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亲。惟方今之疏绝,若惊风之吹尘。夫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伤茕独之无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没身而同穴,终百年之常期。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悲谷风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入门之初服,出登车而就路。遵长途而南迈,马踌躇而回顾。野鸟翩而高飞,怆哀鸣而相慕。抚騑服而展节,即临沂之旧城。践麋鹿之曲蹊,听百鸟之群鸣。情怅恨而顾望,心郁结其不平。

奉寄韦太守陟

唐代 • 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宋代 • 辛弃疾

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熟。贵似荔枝来。

闻道商山余四老,橘中自酿秋醅。试呼名品细推排。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

吴潜
简介描述: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 [55]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

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淳祐七年(1247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宝祐四年(1256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于月湖北筑水则,以为水利计。开庆元年(1259年),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为贾似道党羽毒害。

吴潜直言敢谏,不屈不挠,忠言谠论,足与日月争光。其《上史相书》提出格君心,节俸给,赈灾民,用老成良将,革吏弊,均切中时弊。吴潜诗颇平衍,兼多拙句,而《送何锡汝》则通体浑成。其词激昂凄劲,兼而有之;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在南宋为一大家。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