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绝:无。
4、是日:这一天。更定:亦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加之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
在用寥寥几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调后,文章进入看雪具体过程的描写,先写出游的时间和情景,次写舟中所见,再写亭上所遇和归舟的情形,舟中所见是全文描写的核心。从字数上看,也不过四十二字。看似疏陋,实质境界开阔用情幽深。在这里,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问题。就其描写的方式看,很符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的表达法。所谓“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的结果,表现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特点。但仔细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会发现这其实还是包含着作者内心情感的“有我之境”。联系作者的身世变迁,就不难体会他在作品中渗透的那种伤感、落寞与凄凉。这种心绪其实在一开始就已展示出来了,只不过展示得很隐蔽、很节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文章最后,在基调上紧接上一段,是一种暖色的持续。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这样处理,最大限度地隐蔽了“我”的影子,从而与全文的基调保持一致,使全文处于和谐中有变化,变化中寓和谐的情感波动之中。在舟子喃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