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老人传

清代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穷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白话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祝家渡人。儿子外出给人做工,仅和老太婆住在渡口。有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的屋檐下避雨,衣服湿透又单薄,身影就显得更加清瘦。老人请他进屋里坐,知道他是从府城参加童子试回来的。老人读过一些书,和书生谈了许久,叫老太婆煮芋给他吃。书生吃完一碗,又送了上来,书生吃了个饱,笑着说:“将来我不会忘记老人家的芋的。”雨停了,书生就告别离去。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高中当了宰相。偶然让厨师煮芋吃,却放下筷子叹道:“为什么从前祝渡老人的芋那么香甜呢?”就派人去寻访那老夫妇,用车接他们来。当地县丞、主簿听到这消息,以为老人和宰相是故交,就请来相见并以平等之礼相待,老人的儿子也不给人做佣工了。

到了京城,宰相慰问犒劳后说:“我没忘记老人家的芋,现在就辛苦你家老太太煮一次芋吧。”不久老太太煮好芋送上来,宰相也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从前的芋又香又甜呢?”老人上前说道:“还是这种芋呢,从前的芋又香又甜,并非烹调方法上有不同,只是因为时间、地位的不同而使人起了变化。相公以前从郡城走了几十里路,又被大雨所困,饥不择食了;现在你堂中有精美的食品,又在朝廷分得皇帝赏赐的食物,经常大摆筵席列鼎而食。还有什么芋是甜美的呢?我老汉还为相公只在吃芋一事上忘记过去而高兴。我已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村南有对一向贫穷的夫妇,妻子操劳家务,辛苦地支持丈夫攻读,丈夫幸而得以功成名就,就宠上了妾侍,抛弃了他的妻子,使前妻忧郁而死,这是把妻子看作芋了。城东有甲乙两位同学,同用一个砚,同点一盏灯,同靠一个窗口,同睡一张床,早晨起来分不清衣服鞋子是谁的,乙先赴试考取了,做上了官,听说甲还穷困不得志,就耻笑不理睬甲,交情因而断绝了,这是把同窗好友看作芋了。又听说一个某姓的人,读书时,希望以后得志了,要像古代某人那样廉洁而有才能,像古代某人那样忠孝双全,等到做了官,却因为贪污财物行为不谨被罢了官,这是把所学的看作芋了。这些还有话可说;我邻居有间私塾,常听那里的老师给学生讲前代的故事,有将军、国相,有京中卿、尹,有刺史、太守、县令,有的系着黄金印佩着紫绶带,有的骑大马乘大车,一旦朝中发生政变,敌人从外部乘机侵入,就总是屈膝叩头投降归顺,只怕落后,竟把祖宗、国家命运、个人名誉、君王的宠爱,都当成芋一般看待了。这样看来人世间因今日富贵而忘记过去的事例,难道只是放下筷子不吃芋这一点事吗?”

老人的话还没讲完,宰相就慌忙向老人告罪说:“您老人家真是懂得高深事理的人啊!”就赏赐许多财物并送他们回去。这件事之后,芋老人的名声就显扬了。

作者评赞说:老人能在无意的相遇中结交了宰相,真少见啊!不知宰相像哪种人。能够对老人的话问心无愧吗?但从他还没忘记吃芋来看,本来已经比把老人也看作芋的情况好得多了。不过奇怪的是那老人虽然读过点书,又怎么会擅长言辞到这等程度,难道真是懂得高深道理的人吗?或者是传闻超出了事实呢?唉!天下有些为官的上层人物说不出芋老人那一番话,而村野百姓却能说出芋老人那样的话,往往就是如此。

词句注释

  1. 慈水:地名,在今浙江慈溪市。祝渡:渡口名,又称祝家渡,在慈溪西南三十里。
  2. 子佣出:儿子出外给人做工。佣,受别人雇用。
  3. 妪:老年妇女。
  4. 袖单:衣服单薄。
  5. 影乃益瘦:身影显得更加清瘦。
  6. 延:邀请。
  7. 郡城:府城,指宁波。就:参加,从事。童子试:指科举中录取秀才的考试。童子:也称童生。凡读书人,没有取得秀才资格,不论年岁大小,均称童生。
  8. 略知书:读过一些书。
  9. 尽一器:吃完一碗。器:指餐具。
  10. 用:因为。甲第:科举考中高等。为相国:当了宰相。
  11. 辍箸:放下筷子。
  12. 向者:从前。
  13. 载以来:用车接来。
  14. 丞:县丞。尉:主簿。皆为知县的辅佐官吏。
  15. 谓:以为。有旧:有老交情。
  16. 讲钧礼: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讲,用。钧,同均。
  17. 乃:就。
  18. 已而:不久之后。
  19. 是:此,这。
  20. 非:不是。调和:指烹调方法。有异:有不同。
  21. 相公:对宰相的尊称。
  22. 堂有炼珍:堂中有精美的食品。
  23. 朝分尚食:在朝廷分得皇帝赏赐的食物。尚食,掌天子饮食的官,此指皇帝的食品。
  24. 张筵列鼎:大摆筵席,列鼎而食。鼎,青铜铸的炊器。
  25. 芋是甘:即甘何芋,动宾倒装句,喜欢吃什么芋。
  26. 止于芋:只在食芋一事上忘旧。
  27. 织纺井臼:指勤苦过日子。井,汲井水。臼,舂米。
  28. 佐:支持。
  29. 妾媵(yìng):泛指妾。媵,古时指陪嫁的女子。
  30. 郁郁:忧郁。
  31. 是芋视乃妇也:这是把妻子看作芋了。乃,他的。
  32. 一砚:同用一砚。
  33. 榻:床。
  34. 不辨衣履:分不清衣服鞋子是谁的。
  35. 举:赴试考取举人或进士。
  36. 仕:做官。
  37. 落魄:穷困不得志。
  38. 交以绝:交情因此而断绝。
  39. 更闻:又听到过。
  40. 志:希望。
  41. 廉干:廉洁而有才能。
  42. 以污贿不饬(chì)罢:因贪污受贿行为不谨罢了官。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轨。
  43. 西塾:古时私人设立的学舍叫塾。古礼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叫西塾。
  44. 将、相:朝中文武大臣。
  45. 卿、尹:朝中京官。
  46. 刺史、守、令:泛指地方官吏。守,太守。令,县令。
  47. 或:有的。绾黄纡(yū)紫:系着黄金印,结着紫色绶带,指高官。绾,系。黄,指金印。纡,系结。紫,指紫色绶带。
  48. 揽辔(pèi):抓住驾驭马匹的缰绳。褰(qiān)帷:揭开遮蔽车子的帷帐。
  49. 事变:指朝廷中的政变。
  50. 衅孽外乘:灾殃和事端从外部乘机侵入。衅,瑕隙。孽,坏事。
  51. 迎款:迎降归服。款:归顺。
  52. 宗庙:帝王祭祖先的地方。
  53. 社稷:帝王祭土神和谷神的地方,指国家。
  54. 岂独一箸间:难道只是放下筷子不吃芋这一点事。
  55. 遽:赶紧。惊谢:表示歉疚。谢,谢罪。
  56. 知道者:懂得高深事理的人。
  57. 厚资:多给财物。
  58. 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在无意的相遇中结交了宰相。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两盖往一起倾斜。盖,形状如伞的车盖。不意,无意之中。作缘,结缘。
  59. 奇已:少见啊。奇,稀罕。已,语气词。
  60. 何似:像哪一种人。
  61. 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本来已经比把老人也看作芋的情况好得多了。固,本来。夫,助词。
  62. 特:不过,只是。
  63. 长:擅长。
  64. 过:超出。
  65. 缙(jìn)绅:插笏于绅,为官吏装束,此指做官。缙,也写作“搢”,插。绅,宽衣带。
  66. 野老鄙夫:村野百姓。
  67. 然:如此,这样。

创作背景

作者周容生活于明末清初,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在其前半生,朝廷多变故,明清易代之际更多弃亲背友、丧志失节之事。针对大量发生的这类事情,作者借芋老人之口发出了愤慨之言。

作品赏析

从标题看,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实际上是作者周容虚构的一篇讽喻性的故事。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唐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明宋濂的《樗散生传》、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属于此种类型。此类文章,有的有具体的人事为依据,有的纯属虚构,而共同的特点则是因事说理,表述作者的经验之谈或感愤之言,是介于史传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芋老人和一位相国发迹前后的一段交往,段落非常清楚:第一、第二两段是叙事,叙写先是书生后为相国,两次食芋而感到味道不同。第三段是芋老人就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讲出的一通议论,由“时位移人”的道理引出四种类似的社会现象。第四段是以相国闻之颇受感动而厚赏芋老人结束故事。第五段是仿史传文末之赞,就所叙之人事表示赞叹。

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的重点是第三段芋老人的长篇议论,占了近乎二分之一的篇幅。前面两段叙写相国未第之时和显贵之后两次食芋感觉味道不同,是为了引发芋老人的议论,从逻辑上说,是由个别事实引出一般的事理。而后面两段显然为收束全文而附加的,然而却是必要的,而且赞语也饶有深意。

“时位移人”,这是个普遍真理。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处境、地位对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习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位、处境的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性情作风就会发生变化。任何人都摆脱不掉这条法则,只不过是变化的程度、性质有所不同,并非全都表现为善恶行为。文中的相国未第时在农舍中避雨,饥不择食,觉得芋非常香甜,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为相国后,“堂有炼珍,朝分尚食”,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也就觉得芋不如“向者之香而甘”了。这是人们极容易理解的事情。用这种事例引出“时位移人”的大道理,可谓“取譬不远”,非常恰当,也使人容易理解、接受。

拈出“时位移人”这个道理,显然不单单是要人们知道这个道理,而是针对着社会上的种种“以今日而忘昔日”的不良现象而发。这才是文章主旨之所在。因此,文中才有芋老人的长篇议论,他不仅解释了相国两次食芋而味道不同的缘故,而且不厌其烦地举出了四种丑恶现象: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其所学,做官的一旦发生事变竟连祖宗、国家、身名、君恩都不顾了。这不是补充事例,而是作进一步地开拓、深化。芋老人最后说:“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这样,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讲一个生活常理扩展为讽喻社会现实了。

文中芋老人列举富弃其妇、贵绝其交、为吏而背其学三事之后,谓“是犹可言也”,下面讲不“可言”的,意即不能容忍的第四事:“前代”有朝廷内外官员,“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官气十足,而“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这里说到“事变中起”,更说到“衅孽外乘”,恐怕就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字眼。而所举出的事情,也不再是某一件,而是一大堆。那么,芋老人的这番议论,正是作者针对明清易代之际大量发生的这类丧失大节的事情而发的愤慨之言。即使单就文章看,有了这样一段,文章也就有了更强烈的警世、醒世、惩创人心的力量。

饶有趣味的是文末“赞曰”中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一个疑问:“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这个问题用不着解答。因为这是文章家常用的手法,以便将其虚构的人物故事与自己拉开虚假的距离。像实有过的一样。而文章此处故设疑问,还兼有引发下文的作用。“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这是对芋老人所代表的野老鄙夫的赞颂,也是对缙绅士大夫之流的针砭:他们多不讲德行,自然也就不会深明事理,有高深的识见。这位长期栖身田园、以前朝秀才终老的作者,最后还禁不住公然对朝廷大小官员投以蔑视的一瞥,更可以看出他作此文的意向之所在。

这篇文章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且转接自然,前后呼应,称得上是浑为一体,天衣无缝。文章是就食芋事而生发开的。几乎通篇未离芋事、“芋”字。第一段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的致谢语,然而这句话又是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之伏笔。第二段先写相国食厨者之芋,显然是为邀请芋老人夫妇作必要的铺垫,而且不如此也就不能充分说明“时位移人”的事理。相国食芋老人妇所煮之芋,仍然觉得不如以前香甜,再次说”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这才摆明了问题,从而引发芋老人的议论。第三段芋老人说明“时位移人”之理一节,以“犹是芋也”起句,是紧承上文而出;以“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收束,有转接下文列举四种现象之功用,可以说是榫卯相合,丝丝入扣。特别是此段中别出心裁。将“芋”用作状语,连说”是芋视乃妇也”,“是芋视乃友也”,“是芋视乃学也”,更见得作者是有意以“芋”字贯串和点缀全文。这样,文章呈现出内在的和谐一致、前后密合的整体性,在章法、修辞上显示出非凡的智巧,富有欣赏价值。

名家点评

  • 清代王文濡:就一芋上,发出绝大议论。时位移人,一语破的。(《清文评注读本》)
  •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张永芳:文章托物讽世, 以小见大,层层递进,喻理透辟,于婉曲中寓有深意。老人本意是劝讽相国勿忘往昔,但在指出相国食芋口味有变的原因后,并未加以深责,而是加以赞许:“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作者在述完此事,抒发感想时,也对相国有所肯定:“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这似乎有所回护,但却更加突出了对于情境有变时毫无操守者的指斥鞭挞,比起一味指责,更近情近理,也更易显现主旨。(《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古代卷》)

猜你喜欢

世美堂后记

明代 • 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 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与元微之书

唐代 •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遐方怨·花半拆

唐代 • 温庭筠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鸾镜里,绣罗轻。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代 •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唐代 • 温庭筠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周容
简介描述:

周容(1619年—1692年),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其《渡者之言》被编入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中。

周容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