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情尽桥

唐代雍陶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白话译文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词句注释

(1)从来:向来。

(2)尽:完。

(3)何:什么。

(4)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离恨:离愁别恨。

创作背景

公元854年,雍陶出任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个春天,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询问左右,左右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情尽。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建议改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

作品赏析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名家点评

全诗无景物铺垫,诗人直抒胸臆,情感饱满奔放,一气呵成。“从来只有情难尽”,可谓千古真谛,无论是儿女情,还是友情、亲情,抑或是爱国、爱民情,都不是说尽就可以尽的。若人的感情真的可以由自己控制,到了一定的地方、程度,便可随意而止,那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人生百年也就少了许多意味。

人这一生,情是最不可少,也是最难捉摸的。这样看来,还叫什么“情尽桥”呢?不如叫“折柳”,有多少离愁别恨都宣泄出来,坦然面对,纵使难过,也胜过自欺欺人。(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 评)

猜你喜欢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法华寺西亭夜饮

唐代 • 柳宗元

祗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白毫子歌

唐代 • 李白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

夜卧松下云,朝飡石中髓。

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渌水回。

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

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

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

可得见,未得亲。

八公携手五云去,空余桂树愁杀人。

天净沙·秋思

元代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赠黎安二生序

宋代 • 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雍陶
简介描述:

雍陶(805年-?),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诗人。

雍陶早年家境困窘,羁旅四方。文宗大和八年(834年),雍陶登进士第,诗名远播。姚合、贾岛、章孝标、徐凝等一时名辈皆称赏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亲党。后曾历任同州冯翊县尉、太学助教、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唐大中八年(854年),出为简州刺史。晚年辞官养病,闲居雅州,傲世而卒。

雍陶工于词赋,善作七言律绝,诗风平淡清雅,《唐才子传》称“一时名辈,咸伟其作”。晚唐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雍陶为“瑰奇美丽”派及门诗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雍陶诗集》十卷,但今无传本。《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文》存文两篇。

雍陶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