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伯玑金陵

清代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白话译文

东风着意吹动杨柳,绿到了芜城的第几桥?

想折一枝以寄相思,隔江飘来残笛春雨潇潇。

词句注释

①东风:春风。作意:起意。

②芜城:在扬州北,即古邗沟城,后荒芜。

③相忆:指与陈伯玑相互思念。

④江:指长江。潇潇:小雨蒙蒙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王士祯于扬州任推官时,陈氏客居金陵仰慕王士旗而数次过江拜访,王士祯安排他居古文选楼,料理招待颇周到。当陈氏从扬州返回金陵有年,王士祯心中却始终盘郁着一股思念甚至担忧之情。当初春时节, “东风作意”吹绿了杨柳枝条,作为多情善感的诗人自不会无动于衷。于是有《寄陈伯玑金陵》之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怀友诗。此诗感情变化曲折而有层次,怀友之情并不和盘托出,而是蕴含在东风、杨柳、残笛、雨潇潇几个鲜明可感的意象之中。

第一句起得奇特。“东风”之“吹杨柳”,乃是自然现象,一般人是欣赏的,而诗人却在“东风”与“吹杨柳”之间嵌入作为故意解的“作意”二字,赋予“东风”以人的性格,又透露出诗人淡淡的怨情。为什么诗人忽视春天里怒放的百花,而单注意杨柳,并有怨情呢?刘禹锡《杨柳枝》中的两句正好可以作为回答:“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第二句紧承起句,说明“东风作意吹杨柳”的后果,浓化怨情。不肯直陈,而以疑问的语气出之,既显得空灵, 又有力地表现了无可奈何,迷茫惆怅的心态。“芜城”,即邗沟城,在扬州北,汉以后荒芜,鲍照曾以赋写之,但这里实指扬州。“第几桥”,是因为扬州在唐代繁盛时,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而言的。语言的表面是询问“绿列芜城第几桥”,实质上是感慨扬州的杨柳满城皆绿了。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自己的愿望。 自汉代始便有折柳送别的风习,意在借依依的柳枝,表示依依的别情。自晋代始又有折梅赠人,以表价谊的事实,折柳赠人,意在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但该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

第四句,是诗的精华所在,能体现出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一笔放开,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颇易使人联想起黄庭坚《寄黄几复》诗的尾联:“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膝。”扬州在长江之北,金陵在长江之南,所以说“隔江”。“残笛雨潇潇”,是想象出来的陈伯玑的处境。“残笛”声哀怨,“雨潇潇”声凄清,诗人意在让读者从这样的声音中去联想陈伯玑生活的贫困、孤寂和凄凉,并体会他对陈伯玑深厚的同情和关心。这样的结句,使彼我的相思一隐一现,整首诗也显得缥缈空茫,意境高远了。

全诗意境幽深,情感蕴藉,韵味盎然,典故运用极其自然,实为佳作。

名家点评

  • 郑州大学教授何均地:除“相忆”二字略透消息外,纯用烘托,总不道著正事,真可以说是得司空图说神髓的佳作。(《清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宋代 •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浣花溪记

明代 •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贵主征行乐

唐代 • 李贺

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

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春营骑将如红玉,走马捎鞭上空绿。

女垣素月角咿咿,牙帐未开分锦衣。

别舍弟宗一

唐代 •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无题二首

唐代 • 李商隐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其二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王士祯
简介描述: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

王士祯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祯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岁。谥文简。

王士祯在实践“神韵说”,取得卓著诗文成果的同时,还能突破正统文坛和文人偏见,重视和高度评价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文体。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文创作与理论方面,但在小说、戏曲、民歌、书画、藏书、史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