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春闺

明代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白话译文

美丽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

梦里总是时不时浮现起旧时芳草萋萋的道路。春天沉默不语,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

词句注释

  1.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
  2.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3. 东风:春风。红:指春天的花。
  4. “几番”句:指清兵入关后的一系列事变。
  5. 芳草:一作“故国”。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南明的鲁王、唐王。
  6. 无语:一作“无主”。
  7. 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
  8. 泪染:一作“泪洒”。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顺治初年,收录于《湘真阁》词。《湘真阁》词保存于《倡和诗余》中。《倡和诗余》收录了云间派的主要词人陈子龙、宋徵舆、宋存标、宋徵璧、钱榖、宋思玉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年)暮春的唱和之词,陈子龙的那一卷词,名为《湘真阁存稿》。词原题为“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并题为“春日风雨有感”。

作品赏析

此词通过对当时所处的环境、节候、气氛的描写,寄寓了词人的感慨和情怀,表达了词人在江山易代之际的悲愤心情和忧患心绪。

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好,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犹如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热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然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哀情绪,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泪染胭脂雨”系由典故“杜鹃啼血”转化而来。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丽而又悲惨。词人若非怀有深仇惨痛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而用以兼喻泪水的有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陈子龙则将这些故实融会贯通,自铸伟词,赋予新意,令人读来便觉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强烈的美感。

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托,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在绮丽的表面下,蕴含着深永的内涵。

名家点评

  •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英志《论陈子龙词》:“此词的题材是描写春日风雨残红花之景象,其篇外之旨却是抒写亡国之悲。”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山林《陈子龙的词与词论》:“这首词借惜花怀人,感叹亡国的哀痛与复国的艰难。”

猜你喜欢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代 •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陇西行四首

唐代 • 陈陶

其一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其三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其四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赠花卿

唐代 •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蟾宫曲·雪

元代 •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

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陈子龙
简介描述: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懋中,号轶符、海士,晚年自号大樽。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明朝末年大臣、学者、文学家、民族英雄。

陈子龙早年曾受夏允彝推崇,于崇祯初年参加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复社”,又与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结“几社”,为“几社六子”之一。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选授惠州司理,随后丁母忧;服除后授绍兴府推官。明亡后,以兵科给事中起复。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与沈犹龙起兵松江开展抗清活动,后事败隐居。隆武年间加入吴昜义军,隆武帝授兵部左待郎、左都御史,鲁王监国授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务。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为提督吴胜兆作书潜通明守将黄斌卿反正。最终遭泄密被捕,于五月十三日投水殉国,享年四十岁。乾隆朝谥“忠裕”。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其诗歌成就较高,形成沉雄瑰丽的独特风貌,为云间诗派首席,被誉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骈文精妙,奏疏与策论功底深厚,小品文自成一格。曾主编《皇明经世文编》,删改徐光启《农政全书》并定稿。著有《安雅堂稿》18卷(明末刊本),诗集《湘真阁稿》6卷(明末刊本)等集。

Top